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赣州:红色资源“活”起来 老区发展“火”起来

发稿时间:2024-12-30 15:0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赣州12月30日电(记者 邓洪海)唯实求真,总结提炼,一改从前“家底厚、成果少”的尴尬局面,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从红色文化的听讲者到讲演者,从宣传红色文化的局外人变事中人;想方设法做好“红色+”文章,红色资源在赣州正“活”起来,带动经济发展“火”起来……近年来,江西赣州加快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先行区,创新传播红色文化,做好“红色+”文章,为老区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家底厚 成果丰 红色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寻乌弘扬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提升红色教育培训实效;大余总结提炼“坚定信念、对党忠诚、艰苦奋斗、英勇斗争、依靠群众、不负人民”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革命精神内涵;一批有关赣州红色基因传承研究成果相继在核心期刊发布……

  这几年,赣州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成果迭出,一改从前“家底厚、成果少”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是研究机构团体虽较多,但力量分散,使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一度陷入多而散、小而弱的困局。”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对此,今年6月,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赣州分中心挂牌成立,凝聚起系统研究红色文化的强大合力。成立以来,中心有序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以“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研究工程为抓手,挖掘阐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和背后蕴藏的革命精神。

  “搭建研究平台的同时,我们加强红色资源调研普查、加大成果征集力度,建设红色资源数据库,为研究阐释提供资料支撑。”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不仅要多出成果,还要宣传教育,让红色文化有更多“青春模样”。

  有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怎么样让这些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群众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赣州市给出的答案是,打造文艺精品。

  为了一部剧,奔赴一座城,2023年,于都又有了新名片——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长征第一渡》。

  舞台上,沧桑之声响起,一位老妪手提马灯蹒跚而来。她仰头端详着一组高大浮雕,灯光映照下,红军战士坚毅的脸庞渐渐浮现……序幕拉开,一段长征岁月生动再现,夜渡于都河、血战湘江、遵义会议等故事接连上演,长征精神愈发闪亮。

  “看得我热泪盈眶”“舞台效果震撼,颠覆了我对红色剧目的认知”……首演以来,《长征第一渡》几乎场场爆满,观众无不深受感动。著名艺术家张继钢观看后评价该剧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除了创作红色文艺精品,赣州还丰富传播形式,激活红色文化新时代生命力。升级展陈方式,打造沉浸式影院、守望场景,吸引年轻人参观学习;开设《苏区史话》《档案里的赣州——红色记忆》等电视专栏,讲好红色故事;举办红色赣州短视频大赛,将作品点赞量、转发量等传播效果作为奖项评选重要考量……

  如今,一批批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成果鲜活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进一步筑牢红土儿女信仰之基,凝聚起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从听讲者到讲演者,从局外人变事中人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留守红军们在这里浴血坚持,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日前,在大余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内,“红领巾”讲解员王晨安正声情并茂地讲解着红色故事。

  在赣州革命旧址、纪念馆,总能看到“小讲解员”“小导游”的身影,他们神采奕奕、从容不迫,为各地游客和研学团队进行志愿讲解,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大余县打造一支由50余名中小学生组成的“红领巾”红色故事宣讲队,带领群众“打卡”红色地标、探访红色旧址、接受红色洗礼。在一场场“声”入人心的讲解中,这些孩子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红色文化的弘扬者。

  一直以来,赣州把开展红色研学作为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重点途径,并致力于将赣州打造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目的地。

  在瑞金,有一堂红色主题社教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课上,讲演的主角、主演都是清一色的中小学生(“红孩子”讲解员)。这便是“苏区精神永放光芒”情景故事讲演。

  “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童声嘹亮、红歌飞扬,孩子们用满怀纯真的热情和贴合角色的表现,演绎着“贺龙入党”“伯坚就义”“红井情深”“一生守望”“巾帼长征”“十七棵松”等10多个红色故事,再现艰苦卓绝的苏区岁月。

  一名扮演“陈发姑”的学生表示:“通过参演情景故事讲演节目,我们从‘听讲者’变成了‘讲演者’,从‘局外人’变成了‘事中人’,从中受到了更加刻骨铭心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

  近年来,赣州市多措并举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目前已创建省级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26所、市级示范校100所,让革命老区红色印记更加鲜明,让更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红色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各地开展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保护红色资源,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承红色基因,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如今,工作生活在这片红土地的人民正自觉接过革命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延续忘我奉献的精神,挑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发展“火起来”

  “他是‘腰缠万贯’的讨米人,贫病交加的刘启耀直到离世,也没有动用一分组织的经费。”每到节假日,刘启耀纪念馆里总是人头攒动,这里不仅是党员干部的红色精神加油站,也是全国各地游客追寻红色足迹的热门打卡地。

  刘启耀纪念馆位于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这里是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的故乡,其“对党忠诚、为政清廉”的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游客奔着纪念馆的名气来,有时候进山的车跟赶集一样多。”看着旺起来的人气,村民陈名华开起农家乐,“没仔细算过利润,但肯定比以前务工赚得多!”

  依托红色资源,睦埠村做起红色旅游,还挖掘村里古色、绿色等资源,丰富乡村业态。没多久,村里古建筑开始修缮,特色民宿、亲子营地相继建成,蔬菜、花卉苗木规模持续扩增……村民不出村就可以从务工、农家乐经营中获得收益。

  在赣州,越来越多像睦埠村一样的地方,想方设法做好“红色+”文章,积极探索“红色+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旅”“红色+基层治理”等活化利用路径,推动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和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

  近日,走进龙南市龙南镇红岩村烟园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气息扑面而来,其间,参观人员听红色历史、看红色电影、上红色课程、写红军标语,重温革命斗争时期的烽火岁月。

  “烟园围被当地人称为红军围,围内保留着30条红军战士当年写下的标语……”这两年,当地对围屋进行修缮,高标准建成文明实践广场、红色书屋、红军课堂等功能室,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让参观者边游边学,打造“不设围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投入使用以来,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多支宣讲队,向群众讲活讲好红色故事,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把文明实践“融”进红色阵地。还引进红色业态,推出“红色+研学”文明实践沉浸式体验活动,打造集红色教育培训和服务群众于一体的多功能红色综合体。

  红色资源“活”起来,助力经济发展“火起来”。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赣州红色旅游接待游客2271.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08亿元。冬日暖阳下,行走在赣南大地,处处都有红色印记,人人都会讲红色故事,一幅幅用“红色之笔”绘就的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

责任编辑:白珂嘉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