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没有“淡季”的莫高窟,迎来“文博会”时间

发稿时间:2024-09-21 10:55:00 来源:南方Plus 作者:黄堃媛 中国青年网

  “莫高窟现在没有淡旺季之分,只有旺季和特旺季。”敦煌研究院讲解员马不停蹄地奔走在莫高窟景区内,直言“超乎想象的火爆”。

  她告诉南方+记者,今年春节期间,莫高窟门票连续3日售罄,游客纷至沓来,不少讲解员在放假期间又从家中赶回。“冬春季每日6000张正常票,以往可能也就卖一两千张,今年开始持续升温。”

敦煌莫高窟景区内,游客正在合影。

  9月20日至22日,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举办,这座千年石窟也再度迎来海内外游客和媒体的注目。《千手千眼》《敦煌盛典》《又见敦煌》《乐动敦煌》四台以敦煌为题材的经典剧目也在文博会期间同城上演,带领观众解锁敦煌文化的N种演绎方式。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莫高窟景区内,还是敦煌大剧院的现场,随处可见“外国面孔”,前来奔赴这场盛会。据悉,本届敦煌论坛邀请3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国内相关行业领域代表参会,深入研究探讨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的多个重要议题,力求充分发挥敦煌论坛在深化学术研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对话合作、凝聚思想共识等方面的作用,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中国声音。

初秋的莫高窟,游客众多。

  文保“创新”助力壁画修复

  初秋的河西走廊深处,敦煌莫高窟静卧于大漠戈壁之中,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丝绸之路。

游客正在排队进入洞窟参观。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在砂岩质崖体时,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已经穿上深蓝色工作服,赶在游客到来之前进入洞窟内开展壁画修复工作。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水碧纹介绍,壁画修复是复杂而极具科学性的工作。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内的复制洞窟。

  相较于70余年前石窟内壁画彩塑岌岌可危的局面,如今的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文保团队的呵护下,洞窟壁画、彩塑保护状态安全稳定,重现昔日风采。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累计完成86个洞窟整体保护修缮,拥有完整的壁画修复研究、设计、施工团队,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壁画保护流程。

  在敦煌研究院应急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屏幕实时监控,每个开放洞窟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客流量等数据都一览无余。面对数量猛增的游客,从抢救性保护到与预防性保护并重,敦煌研究院持续探索文保“创新”的路径。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内的复制洞窟

  据介绍,莫高窟监测预警系统是早期科技创新保护的重要手段,相当于给文物做实时体检,系统涵盖莫高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游客、以及景区工作人员在内的综合监测。如今,随着莫高窟的监测内容逐渐增多、深化,监测手段逐渐丰富,科研人员能够准确掌握莫高窟洞窟环境变化,从中摸索环境变量影响文物寿命的规律,提前预警各种自然威胁。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这几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敦煌石窟的保护修复,同时我们也加强了预防性保护设施的建设,我们在很多参观洞窟安装了更加符合壁画洞窟氛围的预防性保护设施,同时还提升了过去原有的洞窟风险监测系统,这个监测系统不仅仅可以监测莫高窟的各种风险因素变化,同时覆盖了所管辖的‘一院六地’,这个系统建成以后,对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以及庆阳北石窟和其他石窟洞窟的保护状况有很大的提升,也对未来的风险防控有很大的预防性保障。”

  科技为洞窟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

  在莫高窟内,可以常常看到“数字藏经洞”的二维码,游客用手机一扫就能进入1:1复原的洞窟内景,任何细节都可以放大、仔细揣摩。

  “数字敦煌”,让这座石窟以另一种方式永久留存,也为洞窟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

  记者看到,在莫高窟第341窟,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洞窟数字化采集工作,通过架设的第四代壁画高保真自动拍摄设备对壁画进行分区域采集成像,对壁画进行三维重建。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工作人员余音说:“我们的三维数据对于塑像做到3D打印1:1复原的效果,还可以对整个洞窟的空间结构进行复制,以及VR虚拟漫游都可以用到这些数据。”

  历经多年,敦煌研究院完成莫高窟近30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据采集,采集壁画面积2.8万平方米,完成17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和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等,目前已建立起一整套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展示等关键技术体系,形成了数字化摄影采集、洞窟三维重建、洞窟全景漫游等海量数字化资源。

  与此同时,在由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推出的“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中,游客戴上VR眼镜,可以零距离观赏莫高窟第285窟、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还能“飞升”到窟顶,身临其境参与壁画故事情节,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内的AR导览。

  艺术化创作,让游客更懂敦煌文化

  在敦煌,想要了解莫高窟,可以有很多种方式。除了进入莫高窟参观前的两场数字观影,随处可见的“数字敦煌”的展示,还有多部精彩绝伦的艺术作品。

  20日晚,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在敦煌大剧院上演,现场座无虚席,当谢幕的花瓣从空中飘落,观众的掌声此起彼伏。

《千手千眼》演出现场。

  据悉,这是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首次被列入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艺演出项目,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音乐舞蹈诗《我的梦》为蓝本、融合敦煌壁画元素创编而成。

  《千手千眼》取材于莫高窟壁画《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该壁画始绘于元代晚期,现位于莫高窟第3窟北壁正中,“千手千眼观音”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该窟已不再对外开放,《千手千眼》将这幅壁画的精神内涵以舞台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该幅壁画的深厚寓意。

  该剧糅合了莫高窟壁画元素、敦煌文化元素以及专业的舞蹈编排等设计灵感,结合3D投影、3D立体声、灯光特效等高科技手段,加强了舞台视觉的感染力,给观众一种震撼、唯美、梦幻的视觉盛宴。

  剧目主创告诉记者,《千手千眼》中的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如千手观音的舞姿、金刚力士的站位以及旋转的身体、灵动的步伐等,这些舞蹈动作不仅展示了各位舞者的技巧,更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韵律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印记相互碰撞的巧妙之处。

  自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在敦煌大剧院驻场演出以来,不仅为广大游客朋友们带来了一场“特殊艺术与敦煌文化双向奔赴、文艺演出和文化旅游携手并进”的全新艺术盛宴,同时,也对外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硕果。

  【统筹】李贺

  【采写】南方+记者 黄堃媛

原标题:没有“淡季”的莫高窟,迎来“文博会”时间
责任编辑:白珂嘉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