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22日电(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姚景玉)“我自以为自己所受的痛苦,其实在母亲那都是双倍的痛苦。”专栏作家潘采夫在地坛随机采访路人、了解大家对《我与地坛》的阅读感受时,一名十几岁的女孩谈到,这是自己读《我与地坛》一书后产生的对于亲情的思考。其他接受采访的年轻读者,不少人都提到,来地坛是因为看了史铁生的这本书。2023年来,史铁生成为抖音最受欢迎的作家,《我与地坛》也成为该平台上最受欢迎的名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史铁生、喜欢《我与地坛》。近日,“他再次拨动一代人的琴弦——重回地坛重读史铁生分享会”在毗邻地坛的雍和书庭举办。知名作家梁晓声,史铁生妹妹史岚,史铁生好友、评论家解玺璋,与潘采夫、数十位读者粉丝及史铁生亲友,一起走近史铁生,探讨史铁生的作品与精神世界,解读史铁生及其作品获得当代年轻人精神共振的原因。
分享会现场,从左至右:潘采夫、梁晓声、解玺璋、史岚。主办方供图
梁晓声眼中的史铁生作品价值
梁晓声认为,史铁生作品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传播,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首先“还是作品好”。他说,史铁生的文字,“是家长们都会非常放心地推荐给孩子们,纯洁、温暖、爱、真诚,另外还有干净”。
梁晓声在重读史铁生作品时,强烈感觉到史铁生是一个天生拥有爱心的作家,感觉到他始终是在用有温度的眼在看生活。提及《我与地坛》中有关母亲的描述,梁晓声说,“我几乎可以想像所有的年轻读者,第一是都会共情,第二可能都会改变他们和自己父母的某种关系,亲密的会更亲密,感恩的会更感恩,相反(不感恩的)也会学会感恩。”
分享会上,三位嘉宾分享自己和史铁生的故事。从左至右:梁晓声、解玺璋、史岚。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姚景玉 摄
此外,梁晓声认为,史铁生作品的社会认识价值很大,真实记录了陕北插队时的状况,对于“一个生产队应该有多少大牲畜,工分能挣多少”等“历史的细节”,他认为,“小说是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他说,年轻人如果喜欢写作,“真的想从一位作家的作品中找到一些有益的经验的话,我还真的觉得多看铁生的”。
史铁生为何能让年轻人获得共振
对于分享会主题“他再次拨动一代人的琴弦”,潘采夫深有感触,他说,有时以为离史铁生远了一点点,但是很快就会发现不得不再一次走近他,“当你意气风发的时候可能离他很远,当你突然间有点不得劲了,有点困惑迷茫的时候,好像又靠近他了”。
现场嘉宾阅读《我与地坛》经典片段,观众也翻书品读。主办方供图
某平台数据报告显示,史铁生是该平台最受欢迎作家,其中,“00后”成为最爱看史铁生年龄段。解玺璋认为,现在年轻人喜爱史铁生,是因为“找到了一个契合点”,生存状况、“躺平”心态与史铁生当年所面临的状况存在相通之处,“铁生思考的问题在某些地方会触动他们”。
“铁生患病的时候就二十岁,正是青春年少的大小伙子,最爱田径和足球,写作和读书都得排在后面,但是在患病后,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也不能自理,打击多大啊。”梁晓声说,“但铁生在经历了年轻人所能想象的人生中的所有的难题、难处后,他克服了。正是这种精神打动了现在的年轻人。”
史岚也提到,史铁生病后也曾“有过两年要死要活”,而后“战胜了痛苦、理解了痛苦”。
史岚回忆,在哥哥生病后,也曾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全家人看在眼里,却不知如何排解,只能在身边默默陪伴,身边的朋友尽最大的可能给予帮助以后,史铁生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痛苦、理解了痛苦。解玺璋称,年轻人从史铁生处找到了一种共鸣,“你遇到一个什么困难或者问题,能够把最坏的情况想好,就可以坦然面对了,最坏的情况都能接受,还有什么事是不能接受的?”
年轻人喜欢史铁生与社交平台有关
梁晓声认为,除了史铁生作品本身的文学与社会价值外,年轻人喜欢史铁生,还与社交平台的推荐有关。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史铁生相关视频有累计18.6万个,增长192%,视频总时长增长415%,总分享增加51%。以抖音平台为例,关于史铁生及其作品的话题讨论相当活跃,史铁生的顶级文笔、来自十年前的子弹正中眉心、余华聊到史铁生望着远方哽咽等等,人们基于自己的理解讨论并创作,使得史铁生在互联网上的人设逐渐丰富起来。
不仅史铁生和《我与地坛》等作品受到瞩目,更多的经典名著也借助直播与短视频、通过推荐算法的有效分发,走入大众视野,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与喜爱。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这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在直播间推荐后,扩大了在读者中的影响,短短一年半内,总印量便超过了600万册,是推荐前的十倍。
分享会上,梁晓声说,今后会主动在社交平台上跟年轻人谈谈读书、谈谈写作,及人生经历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