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高蕾)他们,守护生命,抚慰病痛,每年的5月12日,我们以护士节的名义,向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护理工作者致敬。
护士的工作范畴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护理操作,他们用专业、耐心和爱心,为患者带去希望和安慰。他们的故事里,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李桂秋:紧握希望,用爱治愈伤痛
2024年“中国好护士”、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李桂秋是辽宁省东港市精神病医院主管护师。护士需要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中,迅速而有效地应对各种紧急医疗情况。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人突发脑溢血,入院时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喷射状呕吐,满身都是污物,脸憋得发紫。李桂秋二话不说就冲上前,迅速清除其口鼻处的污物,接着又给老人吸痰、吸氧、输液……同室的患者嫌异味大,纷纷捂住鼻子,要换病室,她一面做好周围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一面端来温水给患者擦洗,忙得满头汗。病房的患者和家属都被感动了,向她竖起了大拇指。出院的时候老人拉着她的手说:“你是咱们身边最好的护士。”
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更加考验护士的专业能力和同理心,李桂秋总是用真心去温暖每一个人。有一位22岁的年轻女子患有精神分裂疾病。刚来的时候,每次打针发药,女子都会推开,大骂不止。一天早饭时,女子拒绝进食,将饭菜打翻,并将一口唾沫吐在了李桂秋的脸上。此时李桂秋没有愤怒,而是忍着委屈的泪水,耐心地劝导。可女子根本不听,还把杯子里的水往李桂秋身上泼去。同事们赶忙赶过来,李桂秋体谅地说:“她是爸妈的小女儿,没这么快适应的。”日子久了,李桂秋对这位患者的护理越来越顺利,真心换理解,李桂秋的温暖和热忱,融化着患者心里的坚冰。
无论在哪个科室工作,每天,李桂秋都微笑着走进病房,把每一位患者都当做亲人和朋友。记者问她累不累时,她笑着说:“每个护士都很辛苦,这是我的职责,不论哪个科室,做好本职工作就好。”
钱珠萍:精进和创新,永远在路上
2024年“中国好护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护师钱珠萍至今还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小患者:14岁年龄、14年乙肝病史,一场感冒诱发了严重肝脏衰竭。“孩子的母亲是一名乙肝患者,为了保密,她从未接受过正规治疗,孕期也没采用过阻断措施等。她泣不成声的样子,刺痛了同样是母亲的我,更时时提醒我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乙肝、正视乙肝。”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从晨曦微露到夜深人静,从热闹的门诊到寂静的病房,作为感染科护士,钱珠萍从未停止护理专业的探索和研究。她心里铆着一股劲儿——病毒性肝炎患者要做到全程管理,护理也能为治疗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这份热忱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同事,她带领护理团队建立慢性病毒性肝炎全病程管理体系,形成“病房—门诊—家庭”一体化模式。在以患者为工作对象的基础上,钱珠萍和同事们尝试开展面向患者家庭的健康支持项目,帮助家属建立正确认识、提供居家护理措施支持,倡导“一人患病,全家筛查”,为家属、主要照护者、密切接触者开通便民通道,提供快速检验、指导后续治疗或免疫接种方案。如今,这种新模式已经给越来越多病患家庭带来希望。
在钱珠萍看来,精进,永远在路上。自2015年起,她和同事们以工作中护理难度大、预后不良的肝性脑病为切入点,推动预见性护理研究,通过前期大样本量的临床资料采集,开发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轻微型肝性脑病风险筛查模型,通过这一智能化决策工具,实现了肝性脑病风险的早期识别。有人说:“做好护理份内的工作就行了,还费心搞什么创新?”钱珠萍却认为,医者父母心,只要有办法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就医体验,就应该尝试,这也是护理职业价值的体现。针对肝脏肿瘤治疗方式复杂多样、患者需求条块分割和碎片化的问题,她组织构建了肝脏肿瘤多学科护理协作模式,将决策目标从治疗疾病下沉到管理疾病,整合不同领域专科护理优势提供一站式管理,改善了肝脏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就医体验,也提升了护士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护理质量。
护士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钱珠萍和同事们在提升患者护理质量的同时,实现着个人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护理工作的职业价值、社会价值,在钱珠萍和同事们身上得到了漓淋尽致的体现。
林梓楠:好的医患关系是一种双向奔赴
在医疗护理领域,护士不只是提供专业医疗照护,他们更是在患者心灵最脆弱时刻的守护者,给予患者希望与力量。“奉献无声,大爱无言。”每每遇到难题,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针灸科主管护师林梓楠就会用这句话给自己打气。
在病房里,赵阿姨因急性脑梗导致偏瘫。由于担心自己未来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庭的负担,赵阿姨郁郁寡欢,拒绝治疗,也不进食,整日闭眼躺在床上,这让她的女儿非常着急。这一切,都被她的责任护士林梓楠看在眼里。
为了帮助赵阿姨,林梓楠用行动表达着细致入微的关怀。每天送药时,林梓楠会将药物细心碾碎,用水化开,用勺一点点地喂给她,并不断地鼓励她:“只要积极配合,坚持康复,就有可能重新站起来!”
受到林梓楠的影响,渐渐地,赵阿姨开始配合治疗,还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期间,林梓楠不仅喂她吃饭,陪她聊天开导她,还经常扶着她在走廊里一步一步地练习走路。“就像是在帮助一个刚开始学步的孩子,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看到阿姨的转变,林梓楠很欣慰。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阿姨的状况逐渐好转,慢慢地能够自己走路,最终顺利出院了。当她回来复查时,她的女儿给了林梓楠一个深深的拥抱,“在妈妈绝望的时候,多亏了您的细心照顾和耐心鼓励,让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开始新的生活。”
医病更医心。一天中午,一位脑梗还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病情恶化,林梓楠放下饭就加入了抢救,但最终没能抢救过来。患者是位单亲妈妈,她还在上大学的女儿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喊着。虽然早已习惯了生离死别,但那一刻,林梓楠还是难掩悲伤。“看着病床旁的女孩不停地哭泣,我觉得非常心疼。”林梓楠走进去陪她坐在地上,安慰她:“妈妈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她还是一样爱你,盼望着你能好,未来你要坚强,为了你,也为了你妈妈。”女孩抱着她哭了很久。后来,女孩告诉她,妈妈的离开让她一瞬间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林梓楠的抚慰给了她力量。
“在患者治疗、康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医者和护理者,更是心灵的抚慰者和希望的传递者。希望可以通过我个人微薄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林梓楠说。
李苹:希望微笑留在您脸上,病痛都止步在我们诊室里
“小时候,每当我生病时,总能看到那些一袭白衣的护士阿姨们。那时的我,喜欢她们的笑容,却害怕她们手里的针头;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们要用口罩遮住自己的脸庞。慢慢的,我开始理解那些笑容背后的含义,也渐渐明白,那白色口罩是对生命的尊重,我开始向往白衣天使这份高尚的职业。”瑞尔口腔诊所华北一区护士长李苹说。
在牙科诊所里,护士们虽然不经常处理重大、紧急的病例,但他们在维护和促进患者身体健康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牙科诊所的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还要有耐心、爱心、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应对不同患者的需求。
在口腔治疗中,患者的疼痛恐惧是一个常见问题,这可能导致他们回避必要的治疗。阴女士就是一位极其害怕疼痛的患者,一想到看牙医,她就烦躁不安,紧张哭泣。由于长期逃避就医,导致她的多颗牙齿龋坏,这些牙齿甚至发展成了残根。
治疗时,李苹耐心倾听着阴女士的担忧,了解她恐惧疼痛的原因,在为她详细解释治疗过程的同时,不断用温和的语言安抚着她,以减轻她的紧张情绪。“很棒,多亏有你!”李苹每一个微笑、每一次轻拍都是对患者的肯定鼓励和安慰,渐渐地,阴女士放松下来。整个诊疗过程中,李苹一直紧握患者的手,给她提供了极大的安全感,最终在多方配合下,顺利完成了治疗。治疗结束后,阴女士对李苹表达了深深地感谢,“一句谢谢,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李苹说。
“我想,如果用我们的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能帮助患者快速解决口腔问题,那也值得欣慰。更重要的是,让患者重建对牙科治疗的信心。”李苹意识到,一套完善的安抚流程对于这类患者极其重要。她开始在工作中不断摸索、积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验,分享给其他护士们。她整理的各种口腔护理的操作规范成为新进护士的进阶手册,帮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节奏。
把患者当家人,24小时不关机。很多患者口腔出现问题就会用微信或者来电方式咨询,不管早晚,还是假期,李苹都第一时间帮助解答。甚至春节假期,她也会到诊所为牙疼的患者做紧急处理。“虽然很辛苦,但看到患者病痛解决了,我都很有成就感。”
平凡岗位,敬业奉献,心有使命,身有晨光,他们用双手托起生命的重量,侧耳倾听患者的心声。他们的笑容,是患者病痛中的一缕阳光。陪患者一起走进生命的春天,致敬,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