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 牟昊琨 实习记者 张金霞)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袁园,是一名在葡萄园逐梦的90后。
2015年,从中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袁园,接过父亲的“酒杯”,成了宁夏志辉源石葡萄酒庄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和很多同龄人相比,大学刚毕业的袁园是幸运的,她不用到处去找工作,一毕业就进入了自己家里所拥有的的酒庄工作,并担任“庄主”的职务,但同时她又是压力巨大的。因为在23岁大学毕业之前,她并没有接触过葡萄酒行业,对如何管理一座酒庄更是一无所知。
于是,她将自己定位于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因为她需要让自己的发展理念随时更新。
“宁夏有‘地处北纬38度黄金产区’的加持,但当地葡萄酒生产成本偏高、品牌多而不响、好酒没有好销路、产业服务支撑能力较弱等始终是制约发展的短板,曾经一度,‘养在深闺人不识’‘奖杯摆在展厅里、锁在柜子里’。”袁园在接手自家酒庄后,做了一系列调研,她发现,不只是自家酒庄,这也是整个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困境之一。
面对这些问题,袁园没有坐以待毙,她不断地请专家、下葡萄园、进酒厂,通过学习,她对于葡萄酒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慢慢放平了心态,“酒庄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够快速发展的产业,很多事情需要用时间去验证,葡萄酒也是一样,更需要时间的积淀”。
紧接着,她俯下身,钻进果园,作为一名“新手”农民,她几乎天天待在葡萄架下,从土壤营养、病变防疫,到疏果、修枝、采摘等,她都亲力亲为。葡萄疏果时正是最炎热的时候,葡萄园温度达41度,呆在里面时间长了,她常常出现中暑性腹泻、脱水等情况。
慢慢地,袁园觉得,单纯种葡萄造酒太受局限,酒庄或许可以走出一条“葡萄酒+文旅”的路子,将葡萄酒产业同生态恢复相结合,让触手及绿、抬头望山、生态和谐成为酒庄的底色。于是,袁园便带领村民对贺兰山下的砾石地追肥筛土、植被再造和铺设灌溉设备。袁园回忆,当时春季风沙大,夏季炎热。她带领村民平整土地、种植防护林、培育葡萄苗、搭建滴灌设备,“刚来时我吃了整整一个月的泡面,皮肤也晒得黝黑。”
经过数年的改造,本来荒无人烟的戈壁滩焕然一新。在袁园带领下,酒庄成功转型升级成为集葡萄种植区、园林式酒庄、运动公园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园区,在一众旅游酒庄中脱颖而出。
借助发展酒庄旅游,袁园也在推动葡萄酒文化、知识的传播。“游客来到酒庄之后,我们对游客介绍我们是怎么去酿酒的,还进行中国葡萄酒文化的知识分享,对这些潜在的葡萄酒消费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还在做葡萄酒市民课堂,每月做两期,游客来到酒庄之后,可以听半小时的葡萄酒方面的讲解和介绍,之后再去参观葡萄酒从种植到成品的具体流程,加深其对葡萄酒的认识。”
袁园认为,当下虽然大家都在酒桌上喝酒,但是对于葡萄酒的了解程度远低于白酒,所以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推广方式,让来到酒庄的人能够对葡萄酒产生一定的认识,进一步再慢慢培养其成为客户。
产品即将上市,袁园又化身产品推广员。袁园通过在一些旅游公众号上做宣传推介,也与一些旅行社合作开发葡萄酒旅游线路,与旅游网站联合做一些旅游方面的项目。袁园说:“我们还是希望以酒庄为重要基点,通过网络等途径让市场上的潜在消费者知道我们、了解我们、到我们这里来。”
与此同时,袁园为了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也做了不少新尝试。“当下的年轻群体可能更喜欢果香明显、酒体轻松、容易入口爽口的酒款。针对这一市场情况,我们除了做一些高端精品之外,剩下的都在做这种果香型的,像一些甜型的、半甜型、桃红等更加适合年轻人和葡萄酒初学阶段的人,从而进一步扩展市场。”她说。
在袁园看来,一个人成功,不仅仅以经济效益来衡量,更多的应该看这个人能够为社会带来多少价值。于是,在发展壮大果园的同时,她也乐意为村里多做贡献。现在,她定期为周边村民进行葡萄栽培技术培训,在提升村民技能的同时,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已带动西夏区及周边县区1200多位村民就业,其中女性员工占比达70%。以前昊苑村土地贫瘠,村民们在地里忙活一年,也打不下多少粮食。这曾让不少人萌生外出另谋出路的打算。近些年,村民们生活越过越好,心也安定下来。
“俯身田间让我觉得特别踏实。现在从事葡萄酒酿造等农业相关产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准备进一步学习品鉴、销售的专业知识,把中国乡村发展的新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袁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