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沉浸式国风游园体验 成都市龙泉驿区中秋万千气象热闹非凡

发稿时间:2023-09-30 12:4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30日电(记者 宋继祥)看大熊猫、穿汉服、吃火锅、喝盖碗茶……数百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引领着公园城市的诗意生活,汇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到成都街头走看看,正在成为一种假日潮流。

  天天点亮新业态,日日解锁新体验,中秋、国庆连休,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特别推出“到东安湖走一走,感受龙泉驿万千气象”系列活动。假期首日,由成都经开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东安图鉴·以诗会友”等5项活动热闹非凡,此外还有惠民乐民、露营赏景、畅游大运、亲子研学、乐享消费等8大系列25个主题活动,连续8天用源源不断的惊喜为游客“打开”东安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全新体验。

  登阁望月 东安阁喜迎首批游客

  “欢迎大家登阁赏月。”中秋节当晚,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200名游客游客依次登上东安阁共赏婵娟,360度全视角欣赏东安湖璀璨夜景。

  “能够抢到首批登阁名额,解锁成都新视角,我感到非常幸运。”来自西安的李先生是十足的体育迷,他表示,本次成都之旅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卡体验大运场馆。

  据介绍,东安阁是东安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内唯一的大型仿古建筑,高50.8米,外立面采用包铜工艺,整体建筑尽显盛唐时期的大气、恢宏,也是东安湖最佳观景点之一。双节火爆来袭,东安阁首次面向公众免费预约开放,旨在连心惠民,共赏“醉”美金秋。

  “我住在东安湖附近,在家门口就可以休闲露营,很方便,幸福感满满。”张先生是龙泉驿区本地人,亲身见证了东安湖从无到有的华丽蜕变。在他看来,人们对公园城市的畅想逐渐变为现实,东安湖公园不断上新的惠民活动,切实提升着成都人的生活幸福感。

  国风体验 身着汉服穿越汉唐

  “这位公子,我若出一句‘九天开出一成都’,你可接得出下句呀?”中秋当天的东安湖公园化身沉浸式空间,东安堤沿线被华丽夺目的盛唐风装点,人们身着汉服,观赏、研习中华礼仪和点茶技艺,参与诗词接龙、投壶锤丸等传统趣味游戏,各类NPC穿梭其间与游客对诗互动,30余项拉满中秋氛围感。

  东安湖公园作为成都亲子游玩热门目的地,假期里自然少不了青少年的身影。舒朗温和的好天气加持,孩子们在锤丸场上挥洒汗水,在投壶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协作精神。

  “青少年在研习非遗技艺过程中迸发出的想象力,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活动当天,现场还专门打造了DIY体验区,既有容易上手的团扇、香囊制作,也有难度颇高的非遗掐丝珐琅工艺体验。从图样、选材到色彩搭配,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和创意的作品引来了非遗传承人的集体点赞。

  沉浸演艺 大唐燕乐声动蓉城

  夜幕降临,悠扬的乐曲从东安湖火炬塔舞台款款流出,宫廷乐舞、国风情景剧等轮番上演,让人仿若穿越汉唐盛世,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看。东安阁与东安堤沿途美轮美奂的各色花灯相得益彰,眼前呈现出古代成都中秋团圆之夜盛世景象的祥和与繁华。

  “成都是汉服爱好者的梦想之城,能在这里上大学我感到非常幸运。”涵涵是四川旅游学院的大一新生,受邀参演当天的宫廷乐舞。表演结束后,她便与同学开启“逛吃模式”,一边品尝各色成都小吃,一边参与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互动活动,解锁东安湖沉浸式游园新体验。

  据了解,9月29日-10月1日,东安湖公园将联动四川旅游学院等高校推出国风巡游、中华礼仪展示、茶艺表演、民乐鉴赏等特色活动,让市民和游客们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9月30日晚,张韶涵演唱会高燃开唱;10月1日国庆节当天,东安湖将开展“为国庆生”音乐快闪活动,并在核心区域打造歌唱祖国场景,游客登台歌唱表白祖国还可获得精美礼品。

  文体旅融合 惠民活动接连不断

  东安湖公园在双节期间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邀请游客游大运场馆、观大运博物馆、深度感知大运魅力。9月29日至10月6日,东安湖体育公园“一场三馆”、东安湖全龄段运动乐园——运动岛部分免费开放和低消费开放,预约免费开放项目包括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

  免费申请“大运一日游”参观名额,深度体验大运会场馆及其背后的故事。聚焦“青春、梦想、拼搏、活力”大运精神,成都大运会博物馆将连续举办运动健康、自然探索、绿色能源、公园城市等主题公益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东安湖国际旅游度假区还首次限时免费开放东安湖?同心林、东安湖?溪峰岛、驿马河?望锦轩3大露营区,并准备了丰富的游玩项目供游客游玩体验。此外,游客来到东安湖,10月5日还可以看到难得一见的大型无人机方阵表演,体验东安湖城市探索、大运亲子研学系列活动等新场景、新玩法,周边酒店、餐饮、住宿现已针对国庆推出优惠活动。文体旅融合,切实传播大运文化、弘扬大运精神,助力成都文旅市场跑出发展“加速度”,释放消费新动能。

责任编辑:杨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