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出发,一路向北,繁华热闹的城镇渐渐远去,稀疏的植被在一望无际的沙地中若隐若现。
杨宁执守的甘其毛都口岸,位于距海流图镇133公里的荒漠腹地。甘其毛都蒙语意为“一棵树”,寓意着当地干旱恶劣的自然条件。甘其毛都北面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毗邻,既是我国一类陆路口岸、重要能源进口通道,也是内蒙古通关量和贸易额最大的公路口岸。
1993年出生的杨宁是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的一名民警,2017年,杨宁从内蒙古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入伍,进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原巴彦淖尔市公安边防支队服役。
“一年只刮一次风,一次从春刮到冬。”当地居民如此形容这里的恶劣气候。第一次到边境线上,杨宁就领教到大风的厉害:春季的大风卷起层层黄沙,让执勤的杨宁睁不开眼,吃了满嘴的沙。冬日凛冽的风刮在脸上,像是刀子划过般疼痛。杨宁里里外外穿了五六层衣服,即便是棉袄加上军大衣,也无法抵御寒风刺骨。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公安边防部队集体退出现役,转隶于国家移民管理局。
杨宁再一次面临抉择:或者是跟随部队集体转制,在距离家乡1500多公里且工作环境艰苦恶劣的边疆驻守,或者是回到老家河北唐山,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陪在父母身边、平稳安定的日子。
“其实我也想回家,但是有国才有家,大家都回家了,谁来戍守边疆?”纠结过后,杨宁还是做出了与大多数毕业生不一样的选择。
起初,杨宁的父母强烈反对。杨宁一遍遍和父母解释,“您儿子守卫祖国边疆,你们脸上也有光呀。”最终他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转隶期间单位交给了杨宁一块“硬骨头”,负责核查200余名士兵的报考条件。连续一个多月,杨宁每天工作近20小时,一页页、一项项核查士兵资料。
在此期间,杨宁还帮助仅有高中学历的战友们复习备考。杨宁曾备考过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生,仅仅差几分就能通过初试。杨宁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战友,告诉战友如何高效记笔记,耐心地为战友解答难题。转改考试后,杨宁的成绩位列总队前茅,他所在中队的考试录取率为100%。
转改成为移民管理警察后,杨宁发现支队存在着队员年龄小、能力较弱的问题。杨宁弄懂吃透理论政策,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转化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具体动作,他还不断创新训练方式,经常一句警告语、一个规范动作,就揣摩研究到凌晨。在杨宁的努力带动下,巴彦淖尔边境支队民警实战能力大幅提升。在总队大练兵年度考核中,成绩位居内蒙古地区前列。
针对部分新警文化水平不够高、知识储备不够、公文写作能力欠缺等问题,杨宁把士兵转改民警业务能力素质提升作为工作重点,经常与同事们交流,并主动向领导建议,推行机关基层双向联动机制,让新警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薄弱环节,有选择地前往机关进行实践锻炼,学习办文办会。
7月19日21时,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给杨宁打去采访电话时,他还在办公室加班。杨宁说这是工作常态。他希望自己事事做到完美。
作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的获得者,回望自己过去的选择,杨宁建议高校毕业生:“不要好高骛远,到最基层、最一线、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记者:石佳
统筹:牟昊琨
设计:张雅迪(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