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国人的故事|二十大代表刘桂珍:一名党员的选择

发稿时间:2022-09-28 18:4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党章规定和党中央统一部署,全国38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了2296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是经各级党组织逐级遴选产生,肩负着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重托,凝聚着全党的意志,承载着人民的期望,将光荣地出席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中很多是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党员。本栏目重点介绍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代表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

  刘桂珍可以举出很多例证,证明山西代县段家湾村发生的大变化。

  没有人比她对此更有发言权,在这个沿着峪河而生的村庄里,刘桂珍一人担当了44年村医、43年妇联干部、29年乡村教师、26年村党支部书记、19年村委会主任……村民口中一句“多亏了桂珍”,背后有着数不清的乡情故事。

  前往段家湾村的路尽管曲折,却风景秀丽。汽车在轰鸣的河水声中,沿乡路而上,穿过数个村落,绕过河滩,从成片的森林下经过,最终抵达段家湾村村委会。尽管天色已晚,但仍能听见山谷里不见影儿却动听的鸟鸣声。

  汽车停在村委会的门侧,院子里已经亮起了灯,门前不过10米处便是水声隆隆的峪河。出门相迎的刘桂珍说,段家湾村依山而建,山下石多,打井取水难,正是喧嚣的峪河,为段家湾的发展出了大力。

  事实上,如同峪河对段家湾村的世代守候,刘桂珍一家三代人也都与这个村庄缘分颇深。

  44年前,一心想考大学的刘桂珍,被自己的父亲、段家湾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刘白小“下令”留在村里,“要求”她考赤脚医生。

  “不仅父亲,村里老人也劝,全村女娃就你一个高中生,你不考谁考。”那是1978年,偏而小的段家湾村没有医生,人们有病难医,甚至小病拖成大病。当时县里培训赤脚医生,父亲希望高中毕业女儿去学医,回来解决村里人看病难题。

  自小在村长大的刘桂珍,深知缺医少药是段家湾村人多少年的痛,可自己一心考取大学走出大山的信念也很坚定,现实令她陷入两难。

  “后来按照父亲的意愿,我去了村医培训班,但一直把高考的书带在身边,还报了高考的名。”高考那一日,刘桂珍终生难忘,她凌晨五点起床,骑着自行车,从培训班赶往40里地外的考场,“一路上心里很矛盾,我该不该这么做,对还是不对,要知道村里人看病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

  这段路程,恐怕是刘桂珍年轻时走过的,最纠结的一段路。行程过半,再三思量,她决定放弃高考,骑车返程,“现在想来也不后悔,虽然当时对考试挺有信心,但既然答应了村里,说了的话就要兑现。”

  令刘桂珍想不到的是,44年后的今天,学医的大女儿受她影响,也选择了在段家湾村村民易地搬迁后的社区里工作,为人们看病,帮着大家通过电商卖山货。

  多年来,在段家湾村,刘桂珍始终身兼数职,曾担任乡村教师,至今还担任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乡村医生。2017年底,在她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段家湾村脱贫摘帽。

  在此过程中,她曾发动山村的留守妇女种树苗、剪纸、刺绣,把“坐街婆娘”变成斗贫“娘子军”;一边给人免费看病,一边教书育人;想尽办法带领村民发展苗木产业致富增收……

  2019年,刘桂珍从云南购买了22株油松(含菌)树苗,在自家地里搞起云南松露菌种植试验。“云南专家进行实地检验,说长势很好,试验成功后可以在村里推广种植。”

  表面上看,现在的段家湾村卫生所并不如县城堂皇的“大药房”那样气派。在平房简陋的白墙上,挂着药品管理制度、预防手足口病、流感的花花绿绿的画报,提醒人们疫情期间带好口罩、要勤洗手。上方的宣传板提醒人们少吃盐,预防高血压和中风。

  里间除了两张用于输液诊疗的简易床,还摆放着两个两米高的铁皮柜,血压计、数十种常见药,齐整的陈列其中。

  但就是这间几十平米的卫生室,是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医疗点。村民们在这里可以直接持医保卡就医,办理相关药物的报销,而推拿、针灸是刘桂珍擅长的医疗手段之一。

  事实上,刘桂珍并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平时,有人天不亮就到了村委会,把她从睡梦中叫醒,或是看病,或是因为缴费等事。

  眼下,在村的大多是老人,对很多政策并不懂,日常开销也是能省则省。遇到平日看病扎针用药,刘桂珍常常贴钱为老人看病,“也没贴多少,总之是为人解决病痛,自己心里也舒畅。”刘桂珍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仅去年刘桂珍为村民垫付的医疗保险,就有1200多元。

  就在几天前,她还背着医疗包,走进周边几个自然村,为村里老人量血压做检查,还去了自己责任范围之外的两家店村,指导一位老人用药。

  近两年,段家湾村和王家会村合并之后,人更多了,刘桂珍更忙了。

  “只要我腿还能走动,手还能用,我就会留在村里。等老了不能动了,再搬去县城住。”刘桂珍说。

记者:胡志中

统筹:刘世昕 杨月 安俐

制图:陈舒遥(实习)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

出品

责任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