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中原先进文化和典籍不断地由辽西传入 辽西古道可定义为"诗书之路"

发稿时间:2017-05-29 09:29:42 来源: 辽宁日报 中国青年网

核心 提示

  葫芦岛市博物馆的千古碣石专题展览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在历年考古过程中,碣石遗址不断地有新发现。它是古代东北交通廊道——辽西古道的枢纽,自古以来,中原文化典籍源源不断地从此路运过来。比较“茶马古道”“丝绸之路”,有专家提出,应该把“诗书之路”定为辽西古道的文化符号。

  □本报记者/王岩頔

  货物由船运上岸,经辽西古道运往东北,图为元朝时的海运航线。

  因“辽泽”阻碍交通,

  碣石成东北的交通枢纽

  碣石在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南部的渤海之滨。渤海大学东北亚走廊研究院院长崔向东教授认为,碣石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我国古代东北交通廊道上的交通枢纽。

  渤海大学教授穆崟臣告诉记者,春秋时期,齐桓公曾出兵帮助燕国打退了山戎的进攻,《战国策》记载:“齐涉渤海援燕。”当时,碣石是燕国的海上门户,齐国士兵很可能是从这里进入燕国的。

  崔向东说:“从中原地区到东北必须要经过辽西走廊,但是古时的辽西走廊与现在不同,现在的辽西走廊就是沿着葫芦岛、锦州一线一直向东就可以到达东北腹地,但古代不行,特别是汉代以后,辽河流域有着范围广大的‘辽泽’,交通不便,再加上海水入侵,人们到达碣石之后就不能继续沿着海岸往东行走,而是要向北绕路。‘辽泽’就是古代辽东的天然屏障,无路可走。”

  “辽泽”的范围是介于太子河和大凌河之间的辽河中下游平原,其南北长约15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分布在今北镇和辽中之间。这里不仅有杂草丛生的沼泽,还有河流纵横,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其间,形成河流、湖泊、沼泽交互错杂的自然环境。

  穆崟臣说:“《史记》 记载,战国时期,正是有‘辽泽’的阻碍,秦军没有迅速灭掉燕国,燕国继续存在了5年。”

  那么,后来秦军又是如何渡过广袤的“辽泽”,俘虏燕王喜的呢?史籍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崔向东认为,有一种可能是秦军到达碣石后绕路,走的是辽西北一带的大凌河古道。无路走哪条路都要经过碣石。

  到了汉代,碣石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军、商口岸。据记载,汉武帝曾从山东半岛巡海而上,“并海上,北至碣石。”为确保渤海海上交通的畅通,汉武帝元封年间还派大将杨仆等人从山东和辽西碣石等地渡海东征,打开了汉朝和朝鲜半岛的海上交通。而据《史记》记载:“夫燕亦渤、碣之间一都会”,可见在发达的海上交通的带动下,以碣石港为中心的渤海西北岸经济十分繁荣,俨然一座都市。

  记者查到,最早记载“辽泽”的文献为《旧唐书》,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就深受其害。

  朝阳是辽西古道上的重镇,是北方各民族杂居地

  那么,古人从中原到东北走的是哪条路呢?崔向东说:“在有‘辽泽’阻碍时,古人在到达碣石后便会停下来,如隋炀帝东征时,其行宫和后勤基地都设在碣石附近。曹操征乌桓得胜而归,也在碣石驻留。”

  不过在汉代以后,碣石的枢纽地位渐渐下降,辽西古道开始向北转移。古人选择绕过“辽泽”,沿大凌河上游的河谷进入东北腹地,这条古道要经过现在的凌源、朝阳等地,然后向东跨过医巫闾山到达辽阳,从而进入东北腹地。由此,处于辽西古道上的朝阳就成为交通枢纽。

  从三燕时代的国都龙城到后来唐朝的营州,朝阳一直是辽西走廊上的一座重要城市,直到辽金时期,“辽泽”通行条件渐渐变好后,中原到东北的交通走廊改变,朝阳的交通地位才下降。而如今修建的经过朝阳的沈阳到北京的高铁就是从前辽西古廊道的一部分。

  据介绍,唐朝时的营州是东北亚的中心,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与辽西古廊道在此交汇,不同民族汇聚于此,很多粟特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东迁营州。营州各地遍布少数民族,杂居着契丹、奚、杂胡、粟特、室韦、靺鞨、突厥等民族。

  唐朝还在辽西走廊沿线设州县安置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与当地汉人杂居通婚,不少胡人后裔称自己是营州人,如安史之乱的两大主角安禄山和李光弼,他们都是出生在营州的汉化少数民族。

  营州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体现着浓厚的胡风,唐朝诗人高适《营州歌》云:“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真实地反映了唐代辽西地区民族杂居和少数民族文化盛行的情况。这里多民族杂居,多种文化汇聚,多种生产方式并存,是农耕、游牧、渔猎乃至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枢纽之地。

  中亚、西亚的玻璃制品,玛瑙、琥珀等也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传到了这里。崔向东说:“在北燕冯素弗墓发现的国宝鸭形玻璃注等西方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物,就是辽西古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在朝阳交汇的最好证明,但是在辽西古道上,丝绸并不是最主要的货物,而是诗书。”

  辽西古道以传播文化为主,可称为“诗书之路”

  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古道就是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其文化符号是丝绸之路。那么提到东北地区的古道——辽西走廊,崔向东认为,辽西古道承载的更多是精神文明,所以其文化符号是“诗书之路”。

  崔向东认为,从考古以及史书记载来看,东北历史上各个民族格外重视学习汉文化,许许多多的典籍不断地从辽西古道运到东北。辽代的东丹王耶律倍曾从中原购买万卷书籍运往医巫闾山,建造书堂。金代的宗翰攻克北宋都城后,也将大量藏书劫掠到东北。《四库全书》记载:“中原文献,实并入于金”。

  “历史上,东北少数民族无数次通过辽西走廊运载图书典籍,他们学习汉文化,接受汉文化。从文化交流的结果看,东北少数民族不断趋同汉文化。比如语言,据宋代许亢宗 《奉使行程录》记载,在辽代,汉语就是东北各民族的通用语。”崔向东说,“如果上升到国家层面,这种文化交流的意义就更重大了,不仅东北地区的各民族逐渐接受汉文化,进而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还使得东北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逐渐增强,并与中原地区保持一致,这是辽西古道的重大贡献。”

  对于辽西古道,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评价:“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不仅秦以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 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而这个舞台上的演员,是汉族、东胡、契丹、女真、蒙古、满等众多民族。”

  崔向东表示,中原地区文化通过辽西古道不断传入东北,深深地影响了各个时期的东北各民族。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北方的少数民族曾统一半个中国或全国,如起源于辽西古道的鲜卑慕容建立的前燕、契丹人建立的辽、女真人建立的金、满族建立的清,他们都是不同时期源自东北的民族,不断地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汉族融合在一起。

  “从地理位置上看,辽西古道处于中国这个 ‘雄鸡’的脖子处,辽西古道就如同几条血管一样,沟通着东北与中原。”崔向东这样说,辽西古道把中原农耕文化区、东北渔猎文化区和北方草原文化区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同文化相互撞击、交流、融汇,推动了东北各族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辽西古道加速

  东北各民族趋同汉化

  唐朝时,东北各民族通过辽西古道实现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中原运往东北的主要有书籍、铁器等,东北输入中原内地的物品主要以皮货、山货为主,如人参、貂皮、虎皮等。在辽西古道的沟通下,东西南北物产汇聚于东北,实现了农耕、游牧、渔猎民族经济的联系和互补。

  崔向东说:“在辽西古道的众多交流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化交流,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辽西古道上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各种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也相互传播。通过辽西古道,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制度传播到东北各民族中,中原汉文化在东北地区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形成了汉文化的同质文化圈。”

  同时,辽西古道还是一个活跃的民族大熔炉,长期以来担当了民族迁徙融合和文化交流传播的重任。正是民族之间的迁徙、交流和融合,东北民族不断融入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东北地区与中原也紧密联系在一起。相比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的民族融合进程很快,文化融合程度也高,究其原因,正是千百年岁月中几经变迁的辽西古道所承载的诗书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朝阳在辽西古道的地位下降以后,辽西古道逐渐向南,再次靠近了渤海之滨,碣石的地位再次重要起来,在明清时期,碣石附近的山海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是东北进京的必经之路。

  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证明辽西古道同丝绸之路相通。

责任编辑:千帆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