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致他们永不逝去的搪瓷青春

发稿时间:2017-04-13 06:19:27 来源: 大连日报 中国青年网

三十年后再相聚的7位老职工。摄影 林杰

1989年的搪瓷厂。

老照片“搪瓷厂样品室”。

当年搪瓷厂的生产车间和工作环境。

搪瓷厂生产的传统产品和后来研发的“热宝”、珍珠牌洗衣机。

  (未署名图片由老职工提供)

  本报记者车承川

  老照片“搪瓷厂样品室”中的两位当事人已经被找到,他们都是原大连搪瓷工业总厂(以下简称搪瓷厂)检查科的工作人员,一位叫梁玉英,已经去世;一位叫李盛友,今年85岁,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接受采访。但经过多方联系,我们找到了原搪瓷厂的7位老职工,会集在大连现代博物馆一起回忆起当年的搪瓷往事……

  搪瓷,曾经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用品的重要物件。曾几何时,家里的脸盆、口杯、牙缸、灯罩、饭碗……都是搪瓷制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身边的搪瓷制品正在越来越少,搪瓷也逐渐成为我们记忆中的特别回忆。

  三十年后再相聚

  76岁的柳玉英是原大连搪瓷厂的包装车间主任,也是《大连日报》的忠实读者,正是她最先看到本报刊登的“寻找‘那年记忆’老照片上的你”活动的报道。看到报纸上老照片中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场景,柳玉英激动不已,仿佛重新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激动的柳玉英马上与记者电话联系提供线索,得知记者要采访后,她找到了原来工厂里的师傅、83岁的马日林,后来,马日林又经过一天的电话联系,才在搪瓷厂关闭20多年后将7位老职工重新聚到了一起。

  这7位平均年龄在70多岁的老职工,最长的已经30年没有见过面,在大连现代博物馆一见面这些老人就有着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而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还是对搪瓷的共同记忆,他们谈不完当年在厂子里吃过的苦、得到的快乐、取得的成绩……因为在搪瓷厂里有着他们逝去的青春。

  大连搪瓷曾名列全国前列

  1957年风华正茂的马日林来到了位于鞍山路的搪瓷厂从事雕刻花样工作,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担任过厂里的美术室主任,样品组组长。

  现在马日林还清楚地记得搪瓷厂的历史:厂子是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的,那时还叫珐琅厂,1957年更名为大连搪瓷工业总厂。上世纪60年代,搪瓷厂改造、扩建、生产自动化。产品也从最初的十几个品种、百余种花色,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的60多个品种、260多个规格,1000多种花色,甚至还建立了大连最早的洗衣机厂,生产珍珠牌洗衣机。发展到高峰时大连搪瓷厂有三个分厂,工人达数千人。

  马日林说:“当时全国有64家正规的搪瓷厂,大连搪瓷厂在轻工部搪瓷协会东北分会名列第一,在全国也是排在前列,全国各地搪瓷厂的人都来参观学习,去的最多的就是那张老照片里的样品室。”

  马日林总结了大连搪瓷厂的产品优势:一是花色品种多,二是质量好,三是成本低。像双凤双喜盆、洗手碗等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在当地都非常有名。在国内更是供不应求,不仅是结婚必备,更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

  奉献青春之地

  一件搪瓷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谈起搪瓷的生产工艺,几位老师傅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以搪瓷盆为例:因为当时国产的铁板经过冲压后破损率高,所以要从日本进口铁板,将铁板裁剪出圆片,经过冲压、酸洗、挂瓷、搪烧等工艺后成为素白盆;然后设计图案,经过审批后,刻出样板,再做出来样品,看符合不符合要求,再进行修改,成品就放在样品室中。柳玉英说:“老照片上的场景就是检查员在样品室中查看样品。”

  因为搪瓷制品不太好鉴别内在质量,老百姓购买的时候主要就是看样子、花色,所以美术组就成为了搪瓷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到场的7位老人大部分都是美术组的成员,82岁的于文兰、74岁的王爱华、72岁的李桂香都是美术组的主力成员。

  马日林说:“当年的美术员都很有功力,不少都是鲁迅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毕业的。设计图案不仅要考虑艺术性,还要看市场的反馈,看老百姓喜不喜欢。”

  “当时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要加班加点,还没有加班费;工作也像机器人一样,一站就是一整天;受生产条件所限,当时车间里到处都是瓷粉,很多工人的嗓子都有毛病;不少工人还要面对着温度很高的烤炉,有人的脸都被烤坏了……”

  谈起当年吃过的苦,老人们并没有怨言,更多的是对那个年代温馨的记忆。李桂香说:“那时候讲的就是奉献精神,我们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搪瓷厂,对我们来说那里有我们最美好的记忆,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最后她淡淡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可吃不了那个苦。”

  搪瓷日用品还没有远去

  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价格低廉的塑料、金属等制品的生产,对搪瓷制品独霸日用品市场的局面带来了冲击。更重要的是,搪瓷制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工艺环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多数的搪瓷厂都关闭停产,大连搪瓷厂在1996年停产了。

  现在的搪瓷主要用于工业和一些艺术品上,但对于这些和搪瓷有着特殊感情的老人来说,搪瓷日用品还没有远去,他们几乎家家都还在使用着这些搪瓷用品。柳玉英说:“搪瓷制品质量好,只要不摔能用一辈子,可惜现在的年轻人不用了。”

  马日林1993年退休后,被一家公司聘任为副总经理;柳玉英1995年退休后,成了居民委主任,为社区义务服务了20多年;于文兰在搪瓷厂关闭后又在居民委工作了6年;李桂香在中山公园义务教太极拳,有60多个学生……这些老人们如今已经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而在他们心中搪瓷厂永远是一段最重要的记忆……

责任编辑:千帆批量_新闻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