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青春华章·向西而歌】吴佳纹:十七载“拖堂”门诊,开出“玫瑰”处方

发稿时间:2025-06-20 15:11:00 作者:张亚云 代红玉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西安6月20日电(记者 张亚云 见习记者 代红玉)下午1点,西安交大二附院皮肤科吴佳纹教授的诊室里,依然围满了等待问诊的患者。这几乎是她17年职业生涯的常态——很少能准时下班。

  有人带着多次挫败的消极情绪走进诊室,有人因为过于焦虑说话“横冲直撞”,也有人摘下口罩后习惯性低头……吴佳纹记不清自己看过多少张脸,但这些共性的情绪都透露着患者对改善皮肤健康、重获生活信心与尊严的深切期待。

  这些期许,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吴佳纹在从医之路上不断前行、锐意求索。

吴佳纹教授看诊。受访者供图

  门诊“拖堂医生”

  学生时代吴佳纹也曾深受皮肤问题困扰,去医院就医时,医生细致、权威的讲解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也想成为他那样厉害的人。”自此,吴佳纹在心中埋下了成为医生的种子。

  “学医要吃很多苦。”吴佳纹感慨,从医之路充满挑战,需要海量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临床思维。她深知,书本知识必须被“揉碎再吸收”,才能形成系统的方法论,灵活应用于复杂的临床实践,医生才能精准把握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皮肤病症常常交叉出现,这对医生的综合判断能力要求极高。”吴佳纹说。

  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只是做好一个医生的基础,临床中还会遇到影响治疗效果的更复杂因素。“皮肤疾病的治疗时间普遍比较长,让患者高度配合其实很难。”吴佳纹坦言,尤其许多患者曾在其他机构经历过多次挫折,以致其先入为主地质疑所有治疗方案。为了和患者建立信任,吴佳纹总是耐心讲解病理和治疗思路,这也导致她的门诊时间经常“拖堂”。这份对沟通的重视也影响了她的团队,长期以来,团队形成了态度温和、轻声细语的沟通风格。

患者给吴佳纹教授送锦旗。受访者供图

  “临床实践中的难题,就是我们的攻关方向”

  皮肤疾病致病因素复杂、病理机制多样,许多看着相似的表征,内在机制可能大不相同,这也导致诊疗常常陷入指南疗效不佳、药物不良反应频发等困境。“临床实践中的难题,就是我们的攻关方向。”多年来,吴佳纹深耕玫瑰痤疮与银屑病领域,持续探索精准靶向的创新疗法。

  玫瑰痤疮(Rosacea),作为一种常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国内患病率约3.48%,即近5000万人患病。在临床上常见的四种类型中,丘疹脓疱型酒渣鼻(PPR)最为常见。由于该病发病机制不明,传统治疗手段的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造成病情反复,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在翻阅大量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吴佳纹团队创新性地将目光投向新型小分子制剂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

  然而,在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后,吴佳纹发现要精确评估该创新疗法的效果,需要依赖几项高度专业化的特定指标检测,这些检测超出了医院常规配置范围。“没有这些关键数据,我们无法科学、严谨地评估疗效。让患者去别的机构专门检测,费时费力,还会增加就医成本。”为了确保研究顺利进行并最大程度便利患者,吴佳纹自费补充了部分必要设备,并积极协调外部资源,通过租赁方式解决了高成本仪器的使用需求。历经一年多的攻坚克难,团队最终成功确立了口服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创新方案,该研究成果被国际皮肤科期刊排名第一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选中发表。

  正是凭借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吴佳纹团队迄今已研发出针对玫瑰痤疮、银屑病的4种创新疗法,并实现了2种药物的“老药新用”(发现新适应症),相关重要成果均被国际前沿学术期刊发表。

  科普探索线上答疑,扎根临床案例深度钻研

  接诊量越大,吴佳纹对医疗科普重要性的体会就越深。外界常因皮肤科住院患者少而视其为“清闲”科室,但正因如此,患者宝贵的门诊时间更显珍贵。“我必须在有限时间里,尽可能清晰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案,才能确保患者遵从医嘱,降低试错成本。”然而,患者面对医生时的紧张情绪或信息接收障碍,仍是普遍难题。

  为此,7年前,吴佳纹便带领团队加入互联网医院平台,利用线上渠道持续解答患者疑问,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推送皮肤疾病热点问题科普文章。至今,她的线上平台已积累患者超过1.4万人。这份坚持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因回家后总在“看手机”回复患者,她没少遭到儿子的抱怨。“但看到平台上的患者提问,还是忍不住点进去,怕他们等得太着急。”吴佳纹笑着说。

  互联网医院不仅成为连接医患的桥梁,也成为了科研数据的重要载体,便于团队有效跟进患者情况。“虽然确实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也极大地促进了团队的成长。”吴佳纹强调,皮肤科高度跨学科的特性,要求从业者既要敏锐把握国际前沿学术动态,又要扎根临床案例深度钻研,这也是她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保持思维的活跃性非常关键,持续向上进取需要热情,也需要信念。”她说。

责任编辑:刘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