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勇闯冻土“无人区” 在青藏高原开辟“天路”

发稿时间:2025-05-12 16:5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宋莉)“我国今年将会启动青藏高速公路的正式试验工程,试验段大概30公里。”中交集团技术总监、首席专家,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汪双杰近日向记者透露,我国攻克多年冻土技术难题有望再迈出关键一步。

  在国家高速公路网的七条首都放射线中,京藏高速(G6)是唯一尚未全线开通的重要线路。其中,格尔木-那曲段的建设因复杂的高海拔冻土难题备受关注。

  日前,记者跟随“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采访活动走进中交集团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了解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冻土公路建设背后的故事。

  硬核破局:从零到一开辟冻土区“天路”奇迹

  70多年前,10万多名筑路大军在青藏高原凿石通路、开山架桥。最终,在“世界屋脊”上,筑出两条“天路”——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1954年通车的青藏公路,更是国际上使用寿命最长的冻土沥青公路。

  “青藏公路难就难在寿命延长上。”汪双杰指出,由于缺乏对冻土的有效保护,冻土融化导致青藏公路路面坍塌、路基变形等问题频发。

  1973年,青藏公路科研组成立。第一代冻土科研团队,艰难地开展了冻土监测和病害调查工作。

青藏公路。中交集团供图

  2001年,汪双杰担任“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多年来,他和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攻克冻土难题的科研工作中,实现了从控制到解决冻土路基融沉问题的重大突破。这一成果使我国冻土公路病害率大幅降低,比国际平均水平低 50%,还突破了国际工程界多年冻土地区不能修筑沥青路面公路的禁区。2008年,“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技术跨越:从公路到高速公路 挑战冻土工程新高峰

  公路与高速公路,仅两字之差,但在青藏高原地区,对于冻土科研人员来说,修建高速公路面临的技术难题远比普通公路复杂得多,需要在荷载、设计使用年限、安全要求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

  2010年,汪双杰负责主持设计首条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高速公路---共玉高速。

共玉高速。中交集团供图

  面对更为复杂的冻土问题,建设共玉高速前,必须充分考虑各类冻土问题并提前进行预防。汪双杰强调:“我们不能等路坏了再去处理,必须提前预判,确保道路几十年内不出现损坏。”

  为此,研究团队搭建起全球最大的室内模型,模拟各种复杂条件下冻土的变化情况。通过大量的试验和数据验证,团队总结出一套参数体系,并经过反复试验和模拟,攻克了高速公路冻土路基冻融变形控制技术、桥梁桩基稳定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共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国际冻土协会评价其“树立了国际冻土工程新的里程碑”。汪双杰表示:“这些技术不仅为共玉高速提供了坚实保障,还将助力未来更多公路、铁路、民航、机场等在冻土地带的建设。”

  中国在冻土公路工程上屡克难题,一直在为青藏高速公路的最终通车建设做技术储备。“青藏高速公路建成后,一定是全球海拔最高、等级最高、寿命最长、路况最好的公路。”在汪双杰眼里,这个工程将是我国“基建狂魔”实力的最高体现之一。

  人才培养:打造“老中青”冻土科研人才梯队

  “中交一公院三代人,50多年来收集了高原冻土公路300多万组数据。”汪双杰表示,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料将被整合到实验室数据库中,为实现更大目标提供支持。

  作为我国第二代冻土科研工作者领军人物,汪双杰近年来先后创立了“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青海花石峡冻土公路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科研人才发展搭建平台。

  目前,中交一公院的科研团队中,60%是青年人才。这些年轻人正迅速成长,形成“老中青”接力攻关冻土技术的人才梯队。

  汪双杰(右一)指导青年科研工作者。中交集团供图

  第三代冻土科研青年代表,中交一公院专业总工程师、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陈建兵表示,不同于前辈们有限的监测工具和艰苦的工作条件,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正在助力科研人员从繁重的数据搬运、数据分析和资料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能够从事更具创新性的研发工作。

  目前,陈建兵正和团队针对未来青藏高速公路建设中需要精进的技术措施,开展创新研究。他强调:“尽管科研条件不断改善,我们面对困难不放弃、不妥协、勇往直前的精神始终在延续。”

责任编辑:纪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