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中国人的故事|一碗青海拉面里的民族团结故事

发稿时间:2025-04-14 18:1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14日电(记者 安俐)近日,由青海省商务厅与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共同主办的“面‘面’相谈 美‘美’与共——‘一面’等你四千年”拉面文化访谈活动在京举行。活动邀请北京有关专家学者和青海相关地区政府代表、拉面企业代表,围绕“拉面碗里的文化史和烟火气”“拉面浇灌的‘团结花’”等10余个主题开展访谈。通过与专家学者、相关单位负责人、拉面从业者、美食文化研究者等不同群体的对话,分享青海拉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青海拉面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制作工艺传承与创新,以及青海餐饮文化推广等经验,展现拉面在文化交流中的“美美与共”精神。

  “面‘面’相谈 美‘美’与共——‘一面’等你四千年”拉面文化访谈活动在京举行。中国青年网记者安俐 摄

  青海人吃面的习惯可以追溯到大约4000年前,一碗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凝结了先民的生存智慧。青海拉面,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工艺著称。采用当地优质小麦精心制作的面条,每一次搓揉和烹煮,都承载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和智慧。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之中,不仅有味觉的诱惑,更能听见历史深邃的回响。

  “青海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面食的重要源头。”青海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马有义表示,青海拉面凝聚着汉、藏、回、土等民族的智慧与汗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碗推动脱贫致富、促进民族团结的“幸福面”。

  青海省海东市就业局四级调研员马金星长期从事拉面经济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他认为,青海拉面人近40年的创业史,彰显了一代人在改革开放大舞台上“艰苦奋斗、勇闯天下”的开拓精神。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山根村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但现如今,90%以上的人家都在外开拉面店或者在拉面店务工,依靠拉面,整个村子都脱了贫。改革开放前,全村出过最有学问的就是一个高中生。改革开放后,在拉面产业的带动下,全村一多半的人都南下去开拉面馆,孩子随着父母在打工地就读,不少孩子回来后都考上了大学。

  青海省拉面行业协会会长马丽萍介绍,小小的一碗拉面,不仅是“团结面”,还是一碗“振兴面”,它在融入国内经济内循环、提振消费信心方面贡献着力量。“我们现在全国各地的拉面店,它用的面粉来自河南、河北;用的牛肉80%来自于山东,20%来自于青海;用的香料主要来自于云南;用的番茄酱和辣椒面主要来自新疆和宁夏;用的菜籽油主要来自于青海,具备了经济融合特色。”

  在现场,几位拉面企业的代表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全国青联委员、艾麦尔餐饮服务有限公司何文清来自撒拉族。他从青海循化家乡来到了北京,在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的驻地,为代表们提供家乡拉面。“可能是我们在明档的大厅里炼辣椒油做的牦牛熬骨汤香味儿太诱人了,结果这个驻地的山东、吉林、江西、云南四个代表团纷纷联系我们要吃拉面。”因为全国“两会”,何文清的第一家店就在全国总工会职工之家店落成,也正式入驻了首都北京的餐饮市场。“去年10月,我在西单开了店。我们每周二做公益服务,为我们周边社区的老人、环卫工人、学生们做免费的‘爱心拉面’,学生们觉得好吃,又带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来吃我们的拉面。通过这些事,我就觉得我们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拉面人,在大家的帮助下靠着拉面手艺来到北京,很幸福。”何文清说。

  武汉市十八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索力么乃同样来自撒拉族。如今他已经拥有了10家化隆拉面连锁店。他通过传手艺、帮开店、带经营“一条龙”服务,帮助家乡400余人脱贫,还在武汉市民宗委的支持下,建起了青海籍各族群众湖北就业服务站。

  4000多年前的一碗面条,如今已经作为中国美味走出了国门,在埃及、马来西亚、俄罗斯、韩国等17个国家落地生根。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汇,编织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图谱。

责任编辑:白珂嘉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