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中国人的故事|逐梦赛场展绝技,他们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发稿时间:2023-09-22 00:06:00 作者:杨月 韩文艺 来源: 中国青年网

  9月19日,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天津闭幕,为期3天的赛程中,393名选手脱颖而出,荣获109个项目的奖牌。

  从飞机维修、汽车技术、机器人系统集成,到工业4.0、云计算、数字建造,再到花艺、美发、烘焙……走进大赛赛场,能工巧匠尽展技能绝活,各种比拼令人眼花缭乱。全媒体运营、无人机装调检修、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数字建造……与首届大赛相比,本届大赛增加了20个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类赛项,反映出近年来我国新职业、新工种迅速崛起,对相关领域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越来越多职业技能赛事,为他们逐梦提供着舞台。一起看看他们如何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林宇翔:精益求精,小瓦工也能“大放光彩”

  “贴瓷砖”也能在全国拿大奖,这是17岁的林宇翔从没想过的事情。

  9月19日,林宇翔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瓷砖贴面项目中夺金,按照大赛规则,他将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这标志着,成立两年的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景宁民族分院走出了第一位“全国技术能手”,他也成为了景宁畲族自治县历史上首位学生“全国技术能手”。

  “我觉得建筑施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行业,它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感。”林宇翔来自景宁,就读于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景宁民族分院建筑施工专业。他从小就对建筑感兴趣,通过“技能先锋营”的层层选拔,林宇翔成功入选了学校的“瓷砖贴面”项目实训队。经过艰苦训练,他终于走上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

  林宇翔说,能在比赛中取得这样的骄人成绩,离不开曾多次参加国家级比赛的指导老师高教练的严格要求。林宇翔每天要训练八九个小时,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之前,中间只有一个星期的休息时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事“建筑施工”专业,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水泥、胶泥、砖块这些建筑材料,有人觉得脏和累。林宇翔说,每个行业都值得尊重,每个行业都能出彩,他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将这份工匠精神传承下去。“训练和比赛中辛苦是不可避免的,我刚开始接触一些高强度训练的时候也会感觉很累,但是时间久了之后逐渐也就适应了。每次看着自己完成的作品,我都会感觉很有成就感。”林宇翔说。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训练,他终于走上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

  在比赛中,他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设计图,将瓷砖贴在墙面上,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案。这项比赛不仅考验他的速度和技巧,还考验他的耐力和体力。他要根据不同的瓷砖颜色、形状和大小,搭配出最佳的效果。他要注意瓷砖的间隙、对齐和平整,避免出现裂缝过大。他要保证作品的质量和美观,做到勾缝均匀一致,整个作品整洁无污染,才能赢得评委和观众的认可。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林宇翔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贴瓷砖”这个领域里创造了奇迹。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接下来,林宇翔将进行短暂的休整,然后再次投入紧张的国家队集训中。

 

  肖创:从训练场到赛场,用汗水淬炼金牌工匠

  5年坚持,肖创终于站上了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我激动得跳了起来,大声欢呼,回过神来马上打电话告诉家人和朋友这个好消息。”

  9月18日,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比赛落下帷幕,代表广东省出征的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选手肖创获得该项目金牌。捷报传来时,他正在检查设备和工具。“我正专注地盯着设备参数,手机突然响了,是我们团队的消息,说‘我们夺冠啦!’”因为太渴望这枚金牌,当喜讯被接二连三的道贺消息“顶离”屏幕后,肖创接连往上翻看了好几遍才确信自己真的圆梦了。

  其实这顶桂冠早有征兆。比赛期间,肖创总能稳准快地完成各项任务,他的工位周围总有特别多观众。首届国赛季军以及通过国家集训队第一轮大选拔的光环,吸引了大量院校师生来“取经”。一秒扎好一根扎带,几分钟切割好一堆线槽,几乎不用辅助工具就能把器件精准安装到墙面,肉眼完全看不出水平误差,行云流水般的利索动作让观众眼里总是带着惊叹:“他是怎么做到的?”

  “唯手熟尔”四个字解答了观众的疑惑,却不能浓缩肖创的夺冠经验,正如他的教练姜光所说,作为世赛项目,工业控制赛项对选手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必须技艺精湛、内心强大、应变力强,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汇集了全国顶尖选手,肖创能够从中脱颖而出问鼎冠军,用披荆斩棘来形容也不为过。

  很长一段时间里,肖创顶着一双“破皮”特别严重的手掌训练。

  “材料的软硬及柔韧度、使用刀具的转速,切割的力度甚至空气中的湿度都会对切割结果造成不同的影响,训练时为了提高掌控力,肖创切割后常常会裸手上阵,一点点去摸去感受,找出最佳参数后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姜光说,长时间受到过度摩擦,手掌很难不破皮。肖创单是练线槽切割,常常一蹲就是两三个小时。这样的苦不是孤例。这5年来的每一个暑假,肖创都在接近40度的车间里训练,曾经为了训练拧螺丝的熟练和精准度,他练到手指僵硬,要借助另一只手一根根掰直。

  正是靠着长达5年的坚持,最终他实现器件安装到墙面精度误差在正负1毫米,40分钟内制作完一个电气控制箱,箱内多达两三百根电线全无交叉、无缠绕,呈现出极有层次感的扇形,并靠着这样的成果,拿到了金牌。

  肖创一直在用行动践行“在自找苦吃中品味甘甜,在千磨万击中保持坚韧”“功成之途无人众,唯因毅者实属稀”。这是肖创的微信签名,也是他写给自己的激励,意思是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而他会锚定技能之巅,坚持吃苦,迎难而上。5年来,肖创从未停下过奋斗的脚步。成就最好的自己,战胜全国的对手,代表中国出征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将荣光镌刻在世界技能之巅,这是肖创期待了很久的目标。

  “高举五星红旗飞奔向世界最高领奖台,这场景哪个选手不曾期望过?”但肖创的梦想并不止于此,他不仅希望能够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更希望在有登顶的经验后将之传授给更多人,用卓越畅通的工业控制“动脉”,为“中国智造”注入澎湃动能,一起奔赴星辰大海。

 

  钟飞彬、李华涛:出发!为城市造“春天”

  春夏秋冬,都是三角梅的花期。有趣的是,春天的三角梅总能开得成串、成片,花也是叶,叶也是花。“希望能在专业领域中不断精进,为春天、为城市添绿,人生也能像三角梅一样灿烂似火。”钟飞彬说。

  9月19日,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落幕,来自广州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的学生钟飞彬、李华涛一举夺得园艺项目银牌。

  在职业技能大赛园艺项目比赛现场,钟飞彬和搭档李华涛配合默契,一个摘花,一个铺草坪,经过15小时的打磨,这片49平方米的荒芜沙地上,一座绿意盎然、水乳交融的微园林景观铺展在眼前。

  2年前,来自江西瑞金的钟飞彬加入园艺项目集训队。“当时看到项目的招新海报,抱着好奇心就去尝试,没想到后来顺利通过了面试和实操考试。”钟飞彬之前一直跟参加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师兄一起备赛,当遇到技术难点时,会得到师兄们的许多指点和帮助。“去年看见他们登上领奖台的样子,我自己就暗下决心,把他们作为榜样,自己也要登上领奖台。”

  李华涛的家乡是广东的建筑之乡——广东湛江,从小耳濡目染,他对砌筑、建筑非常熟悉。与大赛结缘也是机缘巧合,经过师兄介绍,他了解到了园艺项目,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4年半的时间,两位来自不同地区但都喜欢园艺的同龄小伙子组成了搭档,不分彼此,互相帮忙,共同进步,一草一木、一砖一景藏着他们的自律、努力、坚持。2021年,他们共同获得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园艺项目金牌,被授予“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

  “平时我们严格按照世赛标准进行训练,在时间方面,严格控时,完成园林小景后还要进行严格测量与复盘。同时,还要反复打磨每个模块的每个细节,总结失分点,制定改进策略。”钟飞彬和李华涛说。在备赛过程中,他们每天都沉浸在紧张的练习中,没有一丝懈怠,不断打磨精雕每一个细节,把作品做到非常精致。对选手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控制,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会经常完不成任务。“但设计图纸是不能更改的,因此我们只能不断加班加点地训练,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熟练程度。”

  “南方人对植物可能有一种情结。”钟飞彬在建筑工程管理班就读,从小喜欢植物、花卉。在深入了解园林技术后,钟飞彬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希望在专业领域中不断精进,为春天、为城市添绿,人生也能像三角梅一样灿烂似火。

  “今后我希望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去,用技能守护绿水青山。”钟飞彬笑得很腼腆,但眼里透着认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园林设计教研组长汪旭认为,园林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线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园林技术将为可持续发展增添亮色。

  受钟飞彬的影响,他的弟弟也选择了园林技术专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职业技术人才队伍,如春天的新苗,充满向上生命力,不断拓宽未来人生道路的职业发展空间。

 

  冯建可:让信息技术服务于人,“小软件”也有“大应用”

  被问到为什么能够在大学期间取得那么多优秀的成绩时,冯建可说:“我只是时刻牢记,大学不是松懈的时候,而是一段人生新旅程的起点,未来如何,都取决于此时此刻的表现,我自己要做的,就是珍惜时间,全力拼搏,不为未来留遗憾。”

  冯建可就读于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2022年荣获国家奖学金。在大一入学前,本应享受暑假的他就加入了老师组织的“假期学习群”,跟随杨景超老师和学长学姐共同学习专业相关知识。

  为了获得更多提升,他不拘泥于本专业的课程,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广泛了解自己兴趣相关的知识。在学好自己软件专业的同时,冯建可还对集成电路、硬件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钻研,在电路故障排查、功能板焊接、机械组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20年,冯建可通过系里层层选拔,终于如愿加入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开发竞赛团队,代表学院冲刺河北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

  每一次试运行结束后,老师们都会毫不留情地指出不足,督促改进。为了更好地修复问题,完善程序,冯建可每天都要在实训室待到凌晨,直到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才离开。冯建可回忆说:“那段时间虽然很辛苦,但获得感满满,为自己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经过不懈努力,团队最终荣获了“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开发”赛项中省一等奖、省三等奖的好成绩。

  了解到学校正在举办“一系一品”品牌专业技能竞赛,冯建可报名了《Java web》项目。在比赛中,他设计了一款基于Java搭配网络前端的管理系统,荣获了系级一等奖。他还将专业技术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针对全社会日益重视的养老问题,开发了一款居家养老服务APP模型,参加了“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获得了三等奖。被问到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款APP,冯建可回答,“我是学软件技术专业的,能够将我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让技术服务于人,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

  “成才道路不止一条,学一门好技术,也能让人生出彩。”冯建可说,“心态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每一次技能类、创新创业类赛事,都是展现新时代技能人才风采的机会。”

 

  刘杰:用科技创新为山区交通出行“保驾护航”

  道路交通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路畅人安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怀着改善山区道路弯道安全条件的希望,四川交通职业技术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刘杰和同学们一拍即合,摩拳擦掌准备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道路安——山区连续弯道协同管控领航者》项目针对山区老百姓出行的一个痛点问题——山区连续弯道协同管控,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精准地找到一种解决方案,力争将创业项目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刘杰说。

  团队所有人放弃了暑假休息时间,积极投身到研发中,在工作室反复讨论、研究、实施、优化。除了在校研究项目,他们顶着近40度的高温去凉山州山区等多地进行实地考察,逐渐了解了当地交通实际情况:道路设施不健全、智能化设备稀缺、老百姓交通安全意识普遍较低……这些问题,让他们有了加快研究、改善山区交通条件的动力,也产生了很多关于项目功能设计及特性研究方面的实际想法。

  为解决这些问题,大家调研数据、分析问题、调试代码,不断攻坚克难,自主研发出DLA核心板,自主编程搭建了智慧管控平台,解决了传统山区弯道预警产品不及时的问题。在项目最关键的攻关阶段,大家两天两夜都没有安心睡过觉。

  刘杰不仅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任务,还要安排分工以及检查项目等等。一天下午,刘杰困得睁不开眼,他反复叮嘱队友半个小时后一定要叫醒他。两个小时过去了,当刘杰猛然醒来后,发现队友们正在齐心协力地处理他所负责的工作,想让他多休息一会儿。“真是特备感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团结得像一家人。”他说。

  去北京之前,团队所有成员都做足了准备,从无数次的检查、测试和失败中,不断总结、提升、完善项目质量。当团队到达北京的那一刻,骤降的气温先给大家出了难题,整个团队因温度过低、衣着单薄全员感冒,身体机能大幅度受创。大家带病上场参赛,没有因为病痛而放松或懈怠。最终,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中一举夺魁,拿下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类项目金奖。在总决赛中,项目成果得到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认可,现已与多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比赛结束后,在返程路上,团队所有人既兴奋激动又有些许失落,比赛的目标终于实现,可大家已经开始怀念那些共同努力的日日夜夜。因为在大家的心里,这次参赛的过程已不仅仅是完成一项比赛,而是无愧于内心深处的执着与热爱,大家也不仅仅是同学、队友,而是在工作室同吃同睡、共同拼搏的家人。

  谈起项目的下一步发展,刘杰说:“接下来,我们将致力于把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助力改善山区道路交通设施,探索解决山区道路弯道安全问题,为交通强国和乡村振兴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邢铖、卞鹏:工科专业,也可以很浪漫

  9月20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单云、李薇正带着邢铖、卞鹏两位学生在长沙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赛项,学生在赛场有条不紊,老师们则在场外密切关注着。在场的观众也许不会想到,这两位从容不迫、将机器操作得炉火纯青的小伙子,一年前只是“陪练”。

  2022年暑假,邢铖和卞鹏正式成为参赛队员,参加集训。尽管他们的成绩名列专业前三,但实践操作经验并不丰富,甚至对机床使用还一知半解,只能在为队内的主力服务,陪练、后勤、助威团等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有同学问邢铖和卞鹏:“为什么甘心做‘陪练’呢?”他们直言没有这一年多来的陪练生涯,就不会有日后站到领奖台上的自己,“陪练没啥丢人的,更何况跟着主力共同学习,我能了解到最精准有效的专业技能和比赛技巧,今天我做他们的进步阶梯,明天我这个‘陪练’也能成为主力!”

  “陪练”和集训期间,他们在老师的陪伴下练基本功、琢磨赛题,技能水平、临场发挥和心理素质都在逐步提升。终于邢铖和卞鹏的能力也得到了指导老师的高度认可,被确立为参赛队伍的主力,获得了代表学校出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机会。

  “参赛过程无论对学生还是指导老师,既是技能的考验,也是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了备战国赛,邢铖、卞鹏在这个暑假放弃了休息,常常早上8点开工,练到晚上10点甚至更晚,“我们见过校园最安静的时刻,校园也见证我们的努力。”

  “越练,对这个专业越爱了!”中秋节将至,邢铖和卞鹏回想起去年中秋节,已经拿到国赛一等奖的学长们突发奇想,设计了一款月饼模具,也正是那时,邢铖和卞鹏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认知。“我们想通过这个‘浪漫’的举动告诉大家,工科专业其实并不刻板、枯燥,相反非常有趣。”他们说。

  又是一年中秋到,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机械大类新生入学的“伴手礼”依然是他们设计的专属月饼,让在校学子咬一口月饼,甜在舌尖,一解思乡之情,也让更多人体验到工科专业的“浪漫”。

  正因为有全体队员的努力与无私奉献,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已连续多年冲进该赛项国赛,拿到过7次一等奖。“无论是主力还是陪练,帮助团队创造辉煌是最大的荣誉。”邢铖说。

 

  徐昊:为海洋工程披上防腐蚀“外衣”

  不同造型、功能的机器设备摆放得整整齐齐;各种材料称重、搅拌、配比不差毫厘……这一场景并不发生在工厂里,而是在“校港一体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训基地中。此刻,徐昊正在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海工混凝土快速自愈专项工艺制作的操作。

  跨海大桥、海上航船、作业平台、科考设备……对于任何工业材料来说,腐蚀都是一名“潜在的破坏者”。这种破坏,在海洋环境中则更为严重。徐昊曾服役于人民海军,在新兵连养护任务中发现了海洋土建受腐问题。他查阅资料了解到,普通混凝土脆性大、易开裂且不控裂,裂缝形成后,海水的进入会加速筋材的锈蚀或劣化。在风浪流、极端荷载、交通荷载与严酷环境的耦合作用下,海洋土木工程结构性能退化严重,服役寿命远低于预期,每年我国海洋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达到7000亿元。

  退伍复学后,对海工混凝土腐蚀问题有了深刻理解的徐昊决定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徐昊依托双创政策成立研究团队,带领着团队开始了艰难的研究实验。在老师的帮助下,团队与山东港口集团17个单位达成深度合作,对工程建设使用中受腐蚀受损的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钢铁之墙,始于土建。徐昊带领的项目团队聚焦海工土建受腐问题,历经了4年艰苦卓绝的持续探索、500余次的深度实验,查阅2000多种文献资料,项目最终突破了传统抗渗剂缓慢修复的壁垒,首创一种自修复混凝土外加剂新型材料——“胶剂无间: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海洋工程混凝土修复管家”,有效克服了海工土建受腐的问题。

  “我们的产品具有三大核心技术和六大优势。还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山东港口高级别专家张连钢及中国科学院BR计划学者张盾的高度评价。”项目团队的成员骄傲地分享道。目前,团队成员共申请专利8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

  为了让项目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徐昊依托山东港口校企办学深度融合的资源优势,与山东港口集团17个单位达成深度合作,提供海洋工程腐蚀修复方案。“我们的推广策略是,首先嵌入山东港口孪生,在内部进行示范性推广。其次,植入高端行业论坛,进行发言宣讲。最后推动产教联盟,进行专业渗透。”徐昊说。

  在实践中,徐昊愈发意识到要将项目成果落到实处,需要多维度的共同努力。他提出建立校港一体创新创业共同体,将处于人才供需两端的学校与企业由“各自为战”转变为“双向奔赴”,依托“校企合作+专兼教师+课堂现场+实训实习”模式,深度协同助力专业发展,“希望自己能用技术能力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为更多年轻人高质量就业助力。”他说。

  “校企协同不但能培养更多高精尖技术人才,也打通了科研向市场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徐昊说。下一步,他希望将项目纵向贯通,从山东港口辐射省外乃至全国港口,为更多海洋工程披上防腐蚀“外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的大师、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一个人改变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升华一个群体,一个群体托起一项事业。全国技能大赛的顺利开展,让越来越多人看到技能的价值、看到技能成才的前景。大赛期间,一批企业也与学校签订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订单,新职业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愈发广阔。

  成才道路不止一条,学一门好技术,也能让人生出彩。如今,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仍有不小的缺口。专家指出,通过大赛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增强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同,一定会鼓励带动更多人学习技能、投身技能、提升技能。技能人才也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逐梦赛场展绝技,技能报国正当时!(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韩文艺)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