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测绘系教员在海军北海舰队某测量中队现场教学。(刘天阳摄)
这一成绩的背后,一套名为“舰用海图远程支持系统”功不可没,它的出现有效破解了舰艇海图的“在航及时打印”难题。而这一系统的主要研制人正是该系85后教员董箭。
如今,董箭经常能够接到一线部队指挥员打来的感谢电话,无不称赞“这套系统太及时、太好用了!”
“激发学科的活力和创新力,必须打破“学术堡垒”,避免‘近亲繁殖’。”许卫明对此深有体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被系里推荐到清华大学攻读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走出校门开阔视野,极大丰富了知识结构,他将所学专业与海道测量结合,完成的两项科研成果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在学院的支持下,该系先后从国内外大学引进了10余名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涵盖计算机学、遥感学、水声学、地图学等十多个专业学科领域。
一次,教员刘天阳随部队对某海域进行声速测量时发现,配发的电脑出于对保密性的考虑,没有安装能够实时筛选数据的软件,工作起来既耗力又费时。作为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毕业生,他另辟蹊径,利用电脑上自带的数据处理软件,编译出一套程序代码,使原本用时3天完成的任务,缩短至1天时间。
关键字:奉献—— “点灯人”甘当“燃灯者”
近日,多家IT公司即将实行的“996工作制”,引来无数网友围观吐槽。
“‘996’又算什么,对于我们来说,‘白+黑’5+2’早已成为了生活常态。”教员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总是这样相互调侃。
采访中,记者对此更是深有感触。预约的采访对象,不是在下部队搞科研做试验,就是在外出参加学术研讨会,亦或是准备各级教学竞赛比武……采访时间常常一推再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是教师的生动写照。对于海测系的青年教员们来说,牺牲奉献的动力正是源自这份职业的追求。
“作为一名军校教员,把课上好是第一位的事情!”大地测量教研室副主任金绍华对老前辈的这句话深有体会。留校任教之初,他先后经历过5次试讲,最终才获得登台授课的机会。近年来,着眼提高青年教员授课质量,该系为每名新入职教员配备资深教员担任“导师”,做好“传帮带”,同时,建立起三级试讲制度和系领导听查课制度等制度。
年轻教员于文率在课下与本科学员交流(刘天阳摄)
大地测量教研室教员崔杨,每年都要带着学员到野外进行大地测量实习。夏天酷暑骄阳,冬日严寒冷风,她从不叫苦喊累,始终走在队伍最前面,和学生一起顶着海风,晒着太阳,啃面包喝凉水,有时候一天要连续爬过7座山。
教员王美娜虽然是名文职人员,可是却被大家称赞为“天生的海测人”。一次,王美娜在随小艇出海测量,突遭大风浪天气,小艇似一叶片舟左右摇摆,全船的人都呕吐不止,但是唯有看起来瘦弱的她,对晕船“免疫”,面不改色,坚守在岗位上。
于彩霞是许军的妻子,同样是该系海图制图教研室的教员。2011年9月,于彩霞如愿考上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面对丈夫外出执行任务和怀中只有几个月大的宝宝,她咬了咬牙决定:带着公婆和孩子一起去上学。
夫妻教员许军于彩霞互帮互学(刘天阳摄)
白天上课做实验,晚上哄孩子,尽管她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仍然感觉力不从心,一个月时间,足足瘦了5斤。
“再苦再累的时候,我都没跟他抱怨过一句。都是军人,还是夫妻,更需要相互理解支持。”于彩霞如是说。
教员张立华被同事们戏称是“四个没有”教员:没有节假日,没有昼夜之分,没有8小时之外,没有照顾家人的时间。近40岁才当上父亲的他,因为研究正处在最为关键阶段,仅在医院陪伴了两个晚上,就满怀歉疚地离开了疲惫的妻子和襁褓中新生的孩子,一头扎进自己的实验室,一干就是连续几个月……
不比回报比奉献,不讲享受讲付出。教员李改肖告诉记者,“作为军校教员,最幸福的便是在部队遇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上前敬礼之后问候的一句:教员好。”
结束一天的采访,尽管已是午夜时分,但海测系的办公楼依旧灯火通明。为了培养有用人才,为了搞出顶用成果,这支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员群体,依旧辛勤地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用实际行动集聚改革强军的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