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1972年10月在越南说和平“即将到来”。(Associated Press)
过去一个月里发生的爆炸性政治事件简直相当于十年里发生的那么多,真是惊心动魄。“十月惊奇”(October surprise)这个词成了新闻报道中的常客。
根据严格的定义,“十月惊奇”就是那种参选一方特意(而且是利己地)安排好时间爆出的新闻,提供能改变投票者想法、影响民意调查的证据,以此影响选举结果。如果按照稍微不那么严格的定义,这个词可以适用于任何竞选末期的事态重大进展,不管它是不是故意被爆出的,或许连那些没有显示出改变选举结果的事情也可以算进来。
若干参考资料表明,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1972年的总统选举上,还有一些资料认为它来自1980年竞选(《纽约时报》在这一年第一次使用这个词)。当然,这种做法的产生要早于这个术语。
下面是一些可以被视为“十月惊奇”的例子。
1968年10月31日:
林顿·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宣布停止轰炸北越,理由是他声称和平谈判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更为大有希望的阶段,”他还邀请南越政府与越共(Viet Cong)加入到谈判中来。这一声明增加了战争可能很快结束的希望,似乎在民意调查中为民主党总统提名人,副总统休伯特·H·汉弗莱(Hubert H. Humphrey)增加了支持率,但是汉弗莱依然在选举中败给了前副总统,共和党提名人理查德·M·尼克松(Richard M. Nixon)。
1972年10月26日:
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宣布:“我们相信和平即将来临”,并公布了草拟的越南战争停战协议。这件事通常被视为最早的“十月惊奇”,尽管之后几年里这个词并没有普及。这个消息对选举影响甚微,因为面对对手,参议员乔治·麦戈文(George McGovern),尼克松已经稳操胜券。基辛格的声明来得稍微早了一点——草案没有征求南越政府的意见,12月,协议谈判破裂,美国政府恢复了对北越的轰炸——不过和平协议最终还是在1973年1月得到签署。
1980年10月:
共和党提名人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和他的助手们不住警告,民主党人,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可能会抛出一个“十月惊奇”,可能是有关帮助一年多以前被伊朗扣押的多名美国人质获释的消息。里根在竞选活动里经常用这个词,从而普及了它。此后,有些人指责里根一方通过非正规渠道和伊朗接触,力图阻止人质在大选前被释放,这一指责受到了大量批驳。人质于1981年1月得到释放——就在里根宣誓就职的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