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一点资讯两会报道 北京3月7日电(人民政协网记者 韩雪)“我给三农设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农民是蛋黄,农业是蛋白,农村是蛋壳。现在的鸡蛋,我觉得不太好。”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中共二组的小组讨论会上,周国富委员以鸡蛋比喻“三农”的开场白,吸引了一些正低头思索并记录的委员们的抬头关注和善意微笑。
“现在,大量年富力强的农民进城,村里剩下的大都是老人,孩子。这造成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问题严重。到农村去看看嘛,新房子都建得很漂亮,却常年空置着。”操着浓厚浙江诸暨口音的周国富委员,这样陈述着他看到的农村现状。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教育、卫生等各方面人才。鼓励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不仅需要舆论的引导,更需要务实的政策措施。
“2012年,日本曾专门出台政策对到农村工作的年轻人给予补贴,一人一年150万日元。”对“三农”问题也有深入思考的梁保华委员建议,我国也可以参考这种政策,鼓励农村引进更多的人才。周国富委员呼应说:“我们的就业率,不能光是城镇就业,也要讲农村就业。让城市里的人,下到农村去!”
“要坚持多予少取的方针,给农民的实惠和好处不要变。”梁保华还建议,从政策上确保对三农的支持和投入只增不减,进一步完善农村农产品的价格补偿机制,同时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
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是,无论在中西部地区还是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偏大。“城乡居民收入的合理差距是1.5:1。目前,我国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直辖市,其他省区当中差距最小的是浙江,也达到2.08:1。”为此,梁保华委员提出改革和推进农业的技术创新,从增加务农收入、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农村金融创新力度三个方面入手,扩宽农民收入渠道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曾在小组讨论中提过,“中国的城市不是纯粹的城市,每个城市都带着农村。大城市带着大农村,小城市带着小农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纷纷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或留守农村,或随迁入城。而教育,成为这些家庭无法回避的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是个老问题了,十多年前就提出过。前些年,统计数据显示随迁子女数在3000万到5000万之间,近两年没有看到有关的统计数据了。”细心的王正福委员发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提到了随迁子女的升学考试政策,但“十三五”规划纲要里却没有相关内容。为此,他建议,应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并从国家层面制定规范严格的实施意见,以流入地为主,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题。他还特别呼吁:“不同于其他问题,一旦错过教育时机,耽误的就是一代人,难以补救。”
与教育同等重要的,还有公共卫生、交通、金融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配套完善。王正福委员建议:“基层卫生队伍建设,要在定向培养上下功夫,予以合适的工资报酬,并加强对已有队伍的定期培训。”梁保华委员提出,“还要加大农村软件建设治理和人才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发展适合农村发展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引导商业银行为农村服务,探索建立利润补贴的考核信用机制,对‘三农’贷款实施单独的统计考核和制定。鼓励商业银行支持农村,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县域经济,让更多农民就近城镇化。”
“不要让农村消失。”周国富委员提醒说,“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地,民俗、民居、方言文化,大都发源于农村,保护并弘扬农村的传统文化也至关重要。发展城镇化并不是要摒弃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以覆盖到农村,农民进城,并不见得是最好的出路。”
最后,梁保华委员还对全国政协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希望:“‘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我们全国政协委员很少有生活在村一级的,希望本届全国政协能将‘三农’列入学习讲座、调查研究、参政议政的重点课题中,让更多的委员关注‘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