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农历鸡年共384天 将现“一年两头春”现象

发稿时间:2017-01-27 10:23:36 来源: 长江日报 中国青年网

  记者 高萌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浑仪制造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1900年,浑仪连同五件古代天文仪器被八国联军盗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于1920年将这批仪器归还中国

  农历丁酉鸡年将至,天文专家表示,这一年从2017年1月28日开始,至2018年2月15日结束,长达384天,并且会出现我国传统历法中的“一年两头春”现象。

  2017鸡年为何多出19天?农历到底怎么算?昨日,我国农历官方出版机构——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傅燕宁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为大家详解我国传统历法,以及农历幕后“推手”的秘密。不过对于“现代钦天监”的叫法,傅燕宁表示:“我们与钦天监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不仅编写年历还预报大行星运行轨道

  中国现行的农历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和天文参考系编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和天文参考系是农历的官方出版机构。

  “历算室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一个部门,部门成立很早了,目前工作人员有10个。编制农历其实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傅燕宁说,在推算农历前,要做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一架精密计算机必不可少。

  “现在是用电脑模型推算农历。比如算天体的位置,是国际天文联合会的标准模型。用模型来计算农历,过程很快。”他表示,现在的计算方法相对准确,误差还是有,所以要不断地改进模型。

  他们的工作除了编订农历外,大到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标准升降时间,日全食发生的准确时间;小到科学计算出日照时间。此外,还有重要一项是观测天体运动,用来改进模型。

  傅燕宁表示,现在,历算室不但可以独立编写年历,还能准确计算太阳、月亮等天体运动方位和速度,预报各类天象。历算室并且公布每年的24节气的具体时间(精确到分钟)、重要的天象(日月食等)时间、大行星运行轨道等信息。

  正在编制农历计算的国家标准

  我国历法的起源追溯到传说时代,确立制定时期始于战国。战国时期的四分历都体现在《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古六历,它们是我国最古老的历法。

  然而,傅燕宁表示,在现代天文学发展上,旧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1970年以前,我国出版的年历都以翻译“洋历”——苏联和欧美的历书为主。

  1964年,紫金山天文台取得独立编算工作的初步成功。1965年,进一步提高了编算质量。之后紫金山天文台短时间内编算出1969年和1970年两本中国天文年历。在这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970年天文年历》中的序言写道:“中国天文年历的诞生表明,依赖‘洋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傅燕宁看来,农历对于中国人来说,必不可少,其现存的意义体现在文化价值。“农历涉及中国重大节假日的计算和确定,如春节、中秋、清明等,还是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他表示,历算室目前正在编制农历计算的国家标准,将编算方法统一确定。“不能说你算是今天过年,他算是明天过年,需要一个标准,即怎么算农历。”傅燕宁说,随着广泛的高精度天文观测资料的大量积累,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的工作不断扩充。未来,历算室将放眼国际,开展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工作,进行前沿性课题研究。

  历算室不能与古代钦天监相提并论

  傅燕宁揭秘,由于历法特殊的政治含义,常有历代统治者重新修订,以确立自己的统治权威。

  “古代历法,并不单纯为了计算日期和指导农业,还带有重要的政治含义。这也决定了历算室并不能与古时候的钦天监相提并论”。傅燕宁介绍,按历史的职责研判,负责授时的机构即钦天监,钦天监是法定编历机构。

  “我们与钦天监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钦天监是为皇帝服务,我们是纯粹把农历编算出来就完了。”他说,在古代,皇帝被奉为天子,时令是天意,“皇帝要熟知天象的变化,如果天子都搞不清天意,那还怎么证明统治的权威?”

  傅燕宁说,除此之外,古时候很多天文现象,诸如日食月食之类,都被认为是上天对世人的警示;王朝的重要典礼和祭祀仪式,通常也要参照着特定的节气进行。

  他表示,古代历法,从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统治权力本身。皇帝颁布历法,昭示着其政权的合法性;子民接受历法,代表其承认政权的合法性。

  解读>>>

  农历并非阴历

  而是“阴阳合历”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事实上并非如此。”傅燕宁介绍,农历又称华历、夏历、国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它实际上属于阴阳历。

  大家熟知的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变化,即地球绕太阳运动时,人在地球上所观测到的太阳的变化来编订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设定为一年;阴历,就是“月亮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来编订的历法,以月亮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为一个月;农历则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双重变化,属“阴阳合历”,是我国古代人民独创的历法。

  农历之所以又“阴”又“阳”,傅燕宁说,这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农历是随着农业生产实践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钦若昊天,敬授民时”的记载,这说明古人通过观测天象来洞察自然界现象,以发现规律,编成历法,指导农事活动。

  “古代中国人可能先观测到了月亮的变化,因为月亮的圆缺更加直观,信息更易于捕捉。但同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当时的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需要严格掌握气候变化的年周期,而这极大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规律。”傅燕宁说,因此,古代人需要制作一个既包含月亮变化又包含太阳变化的历法。

  “农历也有年月日,只不过它们的算法比较复杂。不像公历每年固定,农历每年一算,且每年都有变化。”傅燕宁说。

  (记者 高萌)

  农历

  阴历

  +

  依据

  月亮变化

  现行农历前身是

  明末清初编制的《时宪历》

  望月

  (十五)

  朔月

  (初一)

  阳历

  依据

  太阳变化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百多种历法,我们讨论的农历限于现在所使用的历法。现行农历又称夏历,它的前身是明末徐光启编制的《时宪历》。在此基础上,它又经过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修正,所以现行农历也有《紫金历》这个称法。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安置闰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当然,这些内容是随着天文学的发展逐步充实到历法中去的,而且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

  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商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到春秋末至战国时代,已经定出回归年长为365日,并发现了19年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诞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历法——《四分历》。在欧洲,罗马人在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历》中,也用365日这个数据,但比我国晚了大约500年左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

原标题:农历鸡年共384天 将现“一年两头春”现象
责任编辑:青山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