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然明白,父母并不能决定你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0~3岁乃至0~18岁的教育也完全无法对你今后的人生走向打包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但我们还是要尽这一份责任。我们相信,尽责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我们对你负责,可以让你更有安全感。
我们相信,物质独立、心理独立其实是连为一体的。我们希望你可以更早迈出人生的许多步,比如2个月后只要身体舒服,你已经可以做到在床上自己睡着;2岁之后,你还可以学会自己吃饭,而不是满屋子追着你喂;3岁之后,你可以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独立的标志就是拥有“责任意识”,当你能够独立负责一件事,并且把事情做好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向他人索取的快感。
在养成独立的心理习惯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发现自己人生的兴趣乃至志趣。沉浸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务中,你不但可以获得大大超出被迫之人的动力,还可以拥有一片自己的精神天地,这一点尤为宝贵。一个有自己真正兴趣和目标的人,才能够对所谓的“社会大势”“历史潮流”保持一种冷静态度。人生真正持久稳固的安全感,并不是随波逐流带来的,而恰恰是甘坐冷板凳带来的。
18年之后,当你成年,一切坚固的东西或许真的都烟消云散了。组织已不再有强大的约束力,甚至家庭之于你,也脆弱不堪。能够给你带来真正安全感和稳定幸福感的,最终只有你所拥有的物质和心理层面的独立能力,尤其是心理独立能力。
这是你来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个春节。此时,爸爸写信给你,更像是写一封未来的预言书。当你读到它的时候,我们希望你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了自己人生志向的独立之人。届时,最美的场景不过是我们仨相亲相爱,又沉浸于各自的兴趣中,一同捕获人生中的高质量幸福感吧?
父亲手书
2017年1月19日
妈妈,打工的我也有自己的理想
小海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我有10多年没有写信了吧。记得我16岁初次南下深圳时,写过几封信回家。那时我就算是每天上12个小时班,一个月就放一天假,也不觉得累,也没抱怨。因为我小时候就听您讲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时,我每月按时寄钱回家,哪怕只有几百元。后来,我听说您逢人便夸我懂事。其实,我只是不知道钱该花到哪里,就邮过去让您安排,那时我觉得大人做什么都是对的。
想起在2003年夏末秋初,我出去打工,你和爸卖了几车麦子,换了1000多元交给那个我只待了一个月的技校,算是安排工作费。在我初中辍学不知奔向何处时,也是您说:“你看你表哥,踩缝纫机风刮不着,雨淋不着,挺好,要不你也去学?”我就去学了,没想到一踩就是13年,从深圳踩到东莞,从宁波踩到苏州,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工厂、每一个机台旁都留下了青春的印记。
每逢过年,我都怀着忐忑的心,您知道我没存什么钱,但并没有揭穿我,只是一年年鼓励我:“好好干,趁年轻多挣钱,过去的不谈,咱重打鼓另开张,不蒸馒头挣口气。”可我每年给您的似乎都是更大的失望。妈妈,其实我何尝不惭愧呢?但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改变这种尴尬现状。
我日复一日地操作机器时,您一定很难猜测我的想法。你总是说让我好好干,可我不知道为什么,青春时光的流逝让我更加伤感和绝望,甚至愤怒。自责、忧郁和疑惑伴随着我整个动荡的青春期,像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年比一年疯狂,一年比一年糟糕。
妈妈,今年我还是没有找到对象,眼看都30岁了。我也知道您从起初的提醒、鼓励,慢慢变成抱怨:“你看人家小文,才多大年纪,比你整整小10岁,上个对象拉倒了。这不,又带来一个,还都是外地的,钱也花不多。”“还有龙飞,人家也不怎么会说话,到了找对象的年龄也都没落下。也不知道你一年年在外边干什么?街坊邻居怎么说你,人家看笑话,你知道不?” 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堵得慌。您去年扔掉我带回家的诗歌手稿时,我不该跟您发火,我用诗歌来逃避现实是懦弱的......
妈妈,前几天您给我打电话,问我订到票没,要我今年早点回家,相亲次数多点儿,机会就大点儿。妈,我怎么会不想找呢?在每一个失眠的夜晚,只有苦痛、挣扎与绝望占据本该璀璨的青春之夜。妈,您说我没有音乐天赋,不要我白日做梦。我知道,我应该做一个“听话”的儿子,一切按部就班。可是,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立场与坚持。哪怕最后无法实现,我也无怨无悔,至少我曾倾尽全力,努力做真实的自己。
妈妈,可不要对我绝望,我相信希望的太阳终将升起。我还在路上,还相信明天。今早上班途中,北京上空出现了美丽的朝霞,瞧,一切都在改变呢!我也用抢票软件订到了票,虽然没座位,但能回家就好。回家后,我会听您的话,好好相亲,争取早日为您找到一个儿媳妇......
不孝的儿子
2017年1月20日
故乡的长辈,让我抓住从指缝溜走的乡愁
杨鑫宇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你们还好吗?2016年过去了,离我学成归家的日子又近了一些,我无比想念你们,无比想念家乡。
前年9月,我第一次离家,去另一座城市生活。我到台湾读硕士后,一年半时间里只回了几趟家。我知道,有些人甚至一年都见不到亲人一面,我没有资格说自己回家多么少。但是,对于从小在北京长大,22年未离家生活的我来说,这的确是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你们倒是不必担心我,台北是座很好的城市,气候舒适,空气清新。市民对我这样的外来客也颇为友善。然而,他乡毕竟不是故乡,这封家书,写给你们,也写给我的家乡。
那个时候的北京,远不像现在这么国际化,咱们家那时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显得有几分土气。早点摊上打回家的豆腐脑,副食店的炸肉串,护国寺小吃店的豌豆黄,是那一口毫不精致又回味悠长的童年味道,乘着奶奶的“三蹦子”到天安门广场看人放风筝,则是那时最带劲的娱乐。
后来,家门口不再有卖豆腐脑的早点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餐馆,“副食店”也成了历史,那既不高档又不健康的炸肉串随之销声匿迹。护国寺小吃店倒是长盛不衰,外地乃至外国旅客维持着这块金字招牌的市场价值。但是,豌豆黄到底还是不是当年那个味,却颇有争议——说到这个,爸爸一直爱吃豌豆黄,不妨过年买些回来尝尝。
奶奶,你那辆曾经在长安街上“风驰电掣”的三蹦子,早就进了废品回收站吧。我的童年,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和旧北京消逝在了时间的洪流里。有时,我会觉得时间像一台压路机,一往直前地碾碎那些旧的、凌乱的东西。新的路面固然好,但当你想回头寻找些什么的时候,却再也找不着了。
一个人不能活在回忆里,一座城市也不能。我看着马路不断拓宽,高楼拔地而起,这些都是绝对的好事,没有人会对家乡的蓬勃发展有所不满。然而,当我游学在外,心底涌现的却不是这座我熟悉的国际大都会,而是那些陈年旧事和记忆碎片。
我想,每一个旅居他乡的游子,都有只属于他的故乡。这个故乡并非那个地方本身,而是一个心灵的港湾。在当今中国很多地方,用“一年一变样”形容豪不夸张。孩提年代的老屋或许早就拆除,曾经玩耍过的空地也竖起了高楼。但是,过往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镜像,让我们身处异乡时慰藉心灵。
我太习惯了家乡,太习惯北京日新月异的发展,以至于忽视了那些悄悄流逝的东西。直到在海峡对岸,在夜深人静想家时,才猛然想起,原来那些安放着我们初心的场景,那些让我们感到安宁的东西,早已渐行渐远。我想,你们比我更懂这是什么样的感觉。过去,妈妈常和我说,小时候过年多么有年味,当时我只觉得因为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暖。现在我明白,我当时还太小,什么都不懂。
在台湾,我见过许多本地居民为了保护某种传统、某些回忆发起的社会运动。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一群人会仅仅为了保留关于过去的回忆,而反对明明对他们有利的都市更新计划。他们要保护的,可能是一座祠堂,一个夜市,甚至只是儿童乐园里的一座滑梯。但是,人们不光要计算利弊得失,也要有心灵归宿。或许因为台湾的经济起步比大陆更早,他们才比我们更早地发现了乡情、传统、记忆的价值。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社会飞速变迁的时代,但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不幸的,因为我们太难抓住那些从指缝中溜走的乡愁。幸运的是,我足够早地发现了这件事,还来得及去珍惜现在还拥有的。
在我漂泊的时候,迷惘的时候,痛苦的时候,乡愁让我回到心灵的原点,让我获取重新出发的动力。我热切盼望见到你们,赶快学成回家,希望这封家书让更多和我一样的游子看到。希望我们永远保有心中的家乡。
你们的孩子
2017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