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刺猬。
剧毒芋螺。
但是,并不是所有哺乳动物都对毒液敏感。猫鼬、地松鼠甚至刺猬都可以被毒蛇咬伤后幸存,而这样一口毒液却能够致人死亡。伍斯特介绍说,“在以色列,有一种老鼠重约20克,被锯鳞蝰咬伤后仍然能够存活。但如果人类被咬伤后,则可能七窍流血,并被送进重症监护室。”这种超大老鼠本来是锯鳞蝰食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进化出了对抗蛇毒的能力。但矛盾的是,有些动物对毒素特别脆弱,这正是因为它们是有毒动物的特定捕食目标。
比如,锯鳞蝰主要以蝎子为食,它们的毒素对蝎子来说是极强的。类似的现象也出现于珊瑚蛇身上,珊瑚蛇的毒液对自己偏好的猎物有更强的毒性。在这些例子中,可能的原因是,这些猎物物种并没有在压力下进化出对抗毒液的能力,因为在它们的栖息地中,毒蛇并不常见。如果它们正面临多种捕食者的攻击,而蛇类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那么它们进化出对抗特定捕食者能力的压力就相对较小。
幸运的是,没有哪种有毒物种已经进化出专门针对人类的能力。不过,仍然有数以千计关于人类被毒蛇、水母、蝎子等有毒物种致死的不幸案例。伍斯特表示,“灵长类动物似乎并没有进化出对毒性的抵抗力。”因此,会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发生,那就是某种有毒物种的毒性随着目标物种的抵抗力的提高而提高,那么有一天它的毒性就可能足以杀死一个人。因此,研究毒液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研发抗蛇毒血清以及其它药物。为了真正更好地理解毒液,我们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到人类之外,研究毒液在自然界中发挥作用的原理。
现在终于搞清楚了,毒液其实和动物王国中其它有用的特征一样,都是有代价的。蛇类、水母和芋螺并不是单纯为了进化才生产如此强大的毒液,它们的毒液都是有针对性的。(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