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张艺谋谈《长城》:能预料会有人说肤浅

发稿时间:2016-12-19 09:28:20 来源: 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网

  张艺谋

  投资1.5亿美元,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业电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长城》16日上映以来就引起广泛关注,关于它的讨论甚至超越了电影本身。

  所谓重工业电影,即电影的高概念和高科技均是世界一流水准,其中高概念电影是指核心情节高度浓缩,并利于营销市场定位的电影。对于张艺谋来说,中国文化能通过这样一部电影走向世界,才是《长城》最重要的意义。好莱坞工业与中国文化如何嫁接,张艺谋本人又如何看待这次“冒险”?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借水行船,把中国文化符号适度融入大片

  记者:《长城》里有很多中国文化元素,比如孔明灯、秦腔、火药、兵法……您如何把中国元素镶嵌进一部美国化的电影?

  张艺谋:《长城》是美国人喜欢的类型,剧本的商业开发持续了7年。它的故事设定比较有意思,比如长城、饕餮、火药、秘密部队……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我看中了这里面的空间,希望它不只是一部纯粹的好莱坞大片,而是能带来1+1的效果——好莱坞的大片模式加上中国元素,这样我才能有创作激情。

  记者:一部电影的市场定位必然会影响到它的创作。《长城》的市场定位是什么?东西两种文化的结合实现起来困难吗?

  张艺谋:做起来很难,要因势利导、借水行船,顺着故事的结构进行调整。这部电影不只是拍给中国人,而是拍给全世界人看。东西文化要碰撞和融合,所以如果只跟西方人讲中国人的文化和道理,他们不爱听。

  我们可以顺着电影类型走,先让这个类型的套路成功,品牌建立起来以后就好办了。所以我设置的中国文化符号是适可而止的,而且要清晰易懂,否则会破坏大片的姿态,变得不伦不类。

  记者:您觉得《长城》是在讨论如何讲中国故事和海外文化传播吗?

  张艺谋:是的。我们讲文化自信,就要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有方法。时机来了,如果方法不对,就会流产。

  《长城》拍完后,我其实能预见会有人说这样的文化表达太肤浅、老套、庸俗了,这其实是一步到位的想法。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可能一步到位,这部电影是一个试金石。

  《长城》如果成功了,按照好莱坞的流程,《长城》系列会一直拍下去,“长”下去。《星球大战》《变形金刚》不就是这样吗?它们在全世界能培养数以亿计的粉丝,伴随他们成长,这个影响力多大?!如果观众们能通过《长城》知道中国军人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品牌就建立起来,道路也就通畅了。我认为这个品牌,将来产生的文化输出的意义不可低估。

  记者:这是一部很标准的美国工业大片,我感觉您把《长城》的故事和价值观都简化压缩,传递一个很简单的理念,就是信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张艺谋:我觉得不是简化,是浓缩。电影是标准的工业化产品,要把所有的信息浓缩到故事中,这并不是简化。故事触及的层面还不完全是信任,也有牺牲,还有古代中国科技的发达、兵法的智慧。外国人看过后,他们觉得远攻近战的体系就像是在看《孙子兵法》。

  这些元素要放进一个标准工业制式的产品里,其实是挺难的。外国观众跟我们的隔阂很大,不在一个话语体系里。比如葬礼那场戏是我力争才保留下来的,美国人看这个情节可能无感,几次想要拿掉,但对中国人来说这象征一种精神和仪式感,是戍守边关的家国情怀。我们后来在映前测试上问过国外观众,他们很喜欢。所以把中国元素加进好莱坞大片,不是纸上谈兵的事,要用很多努力才能保住。

责任编辑:海竹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尾页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