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图片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1日电(记者 吴阳)“如果说‘一带一路’是一艘大船,法律就是这艘大船的护卫舰……”5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国际报告厅里,海淀区司法局副局长谢伟正在分享着他对“一带一路”相关法律问题的看法,台下是近百位来自各地的法学教授、法律专家和律师。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前夕,海淀区律师协会“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成立暨“法律服务‘一带一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受邀到来的法学教授、法律专家和律师们,围绕如何为“一带一路”提供更好司法服务畅所欲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提出,“一带一路”法律保障与法律服务应当遵循“五化三不要”,即理论体系化、决策科学化、交流方式多元化、战略目标具体化、过程和实现方式法制化,以及不要中国化、不要工具化和不要庸俗化。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首席专家朱伟东教授通过大量实证数据说明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的重大影响,以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司法合作的现状与不足,尤其强调民商事司法合作领域的欠缺,在今后的司法合作中,中国应重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仲裁争议解决领域加强合作,同时扩大在民商事、刑事领域的双边司法合作。在条件成熟后,可考虑建立多边的仲裁争议解决机制和多边的民商事、刑事司法协助机制。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博士研究生、北京仲裁委员会原案件秘书鲁洋结合自己的实证研究,从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就“一带一路”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构的创新问题发表看法。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法务总监郭卫华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强调“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法务工作者应当具有识别风险的“火眼金睛”,提高自身法律服务水平,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好地保驾护航。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党总支书记丛立先教授就“一带一路”法治人才的培养发表意见,他向各位与会者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的探索与创新,借助于外语教育尤其是小语种教育的优势平台,北外法学院注重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良好效果。
印度大恒竺成律师事务所李钦律师结合自己在印度的律师从业经历,介绍了印度的法律业发展和法律人才培养情况,他认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印度与中国的合作也将不断推进,中国法律学术界、实务界应该增加与印度的法律合作,同时向印度介绍中国法。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湖北分会秘书长姚俊逸,外交学院国际法系主任许军珂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立余教授,北京市律协外事委主任、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副理事长王正志律师,炜衡律师事务所涉外业务部主任汪雪梅律师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或实务工作入手,就“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才培养与法律服务发表看法。
论坛期间,海淀区司法局副局长谢伟宣布海淀区律师协会“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会成立,并与海淀区律师协会副会长张丽霞共同揭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时延安教授宣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关于设立“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成立的决定,韩大元教授、余劲松教授与谢伟副局长共同为法学院“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