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断腿、磨破嘴,钱也执行不回来,执行难,第一大难题是查人、找物。”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执行一庭副庭长吕江告诉未来网记者,现在通过全国法院网络执行查控系统跨越了时空,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实时扣划,提高了法官的执行效率,也最大程度保障了申请执行人的利益。
吕江向记者讲述了近期一个成功执行的案例。因为赡养费问题,周女士把多年不见踪影的丈夫告上了法庭,虽然赢了官司,丈夫依然不给钱,也不露面。此前法官每个月都要专门跑各大银行,为她强制执行800元赡养费。现在,只要周女士提起强制执行申请,法院就可以通过网络执行财产查控系统,为她划拨过来已经查控冻结的钱,还能给她直接打到银行卡信用卡上。
“实现实时监控,实时扣划,提高了法官的执行效率,信息化最大程度保障了申请执行人的利益。”吕江补充道。
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生活,就没有今天的沟通便利和监督便利,尤其是司法的公平、公开、公正更需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
审判流程公开 让庭里庭外共同见证司法公正
众所周知,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是司法公开的三大平台。
毫无疑问,庭审是法院最重要的司法活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不断强化法庭的科技应用,以视频、音频、图文等方式公开庭审过程,大力推进庭审网络直播。
最高人民法院规定,自2016年7月1日起,所有公开开庭的案件全部网上直播。截至今年10月16日,全国各级法院通过互联网直播庭审43.2万件,点击量11.3亿人次。全国90%以上的法院开通门户网站,全国3200多个法院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向社会公开审判执行信息。
未来网记者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2015年二中院先后开展各类直播125次。对100余起社会关注的案件进行网络直播。二中院新闻发言人高志海告诉记者,“通过视频直播,让网友在家轻点鼠标,就可以了解庭审现场的全貌,犹如亲临庭审现场。”而且,二中院还把庭审直播与业务学习、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等紧密结合:不仅通过网络直播让法官历练司法技能、提升办案能力,而且打造精品案件,衍生优秀裁判文书。“我们院还定期开展直播工作人员和法官司法礼仪等专业知识培训,以提高综合素质和掌控庭审直播的能力。”高志海说道。
2015年10月14日,北京市二中院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审理了北京市大兴区90后妈妈万红宇因不愿抚养二胎,遂对自己在家中自然分娩的男婴实施暴力,又将该男婴放入垃圾袋中丢弃于小区公共垃圾桶内,致使男婴死亡的案子。
2015年10月14日, 北京市二中院视频直播90后妈妈杀死亲生子庭审过程。图为北京市二中院官微直播截图
北京市二中院副院长崔杨说,庭审网络直播将鲜活的案例摆着公众面前,在落实司法公开,彰显司法自信的同时,让每一个案件庭审都成为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审判过程的公开有助于保障裁判结果的权威性和可接受性,从而达到服判息诉的效果。崔杨认为,“庭审网络直播,特别是视频直播从客观上起到了倒逼法官不断提升司法业务水平,特别是提升驾驭庭审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