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孙晓亮从工作平台上就是用这个视角俯视着灯火通明的北京城。
孙晓亮下班之后掏出手机,给家里拨通了电话。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孙晓亮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操作着设备。
9月14日,中秋前一天。晚上六点,孙晓亮走出操作间,搭上工程电梯。轰鸣中,电梯内显示屏上的高度不断下降:400、300、200······
孙晓亮是在建的“中国尊”钢平台操作员。作为中建三局的一名技术人员,他负责着大楼钢平台中控室的平台顶升。
今年8月18日,设计建筑总高528米的“中国尊”,结构高度达到333米,超过一路之隔的国贸三期,成为北京第一高楼,而这也是孙晓亮完成的第74次钢平台顶升。也正因为工期和项目进度,这个中秋节,他再次选择留守在岗位。
站在“中国尊”顶部平台的孙晓亮,是全北京离月亮最近的人。
每天在工地上“走”十五公里
中秋前一天,“中国尊”工地上,工程并未停歇,节日的氛围却已渐浓。工人们排着队,领取自己的节日福利:每人四块月饼,两个苹果。
此时,孙晓亮还在自己的操作室内。这个距离地面超过400米的铁皮屋,面积不过6平米,一台电脑、一台显示屏、一座操作台,将小屋填得满满当当。
孙晓亮的工作,是帮大楼“升级”。开工至今,“中国尊”已经创造了8项世界之最,15项国内纪录。其中,智能顶升钢平台,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封闭的立体空间,同步进行钢结构吊装、焊接、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机电预留预埋等施工工序。而这些工序的调度,正在这间小小的操作室内进行。
中建三局的工作人员许金山告诉新京报记者,早在项目初期,公司便拟在技术人员中,挑选钢平台“驾驶员”。在当时,符合条件的年轻技术工人,超过百位。
彼时,孙晓亮还是一名电工。经过一轮轮遴选最终脱颖而出。2014年11月,孙晓亮被送到钢平台液压设备生产厂家培训,两个月后,他回到这处东三环的工地上岗,成为了中国尊的“驾驶员”。
踏实、肯干,领导对孙晓亮的评价出奇一致。而时至今日,当被问及如何入选钢平台操作岗时,他仍然一脸憨笑,称自己“幸运”。
对于工作,孙晓亮很是珍惜。中建三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在朋友圈里,孙晓亮平均每天要走超过两万步,相当于每天15公里。而这是他在工地上,一步一走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