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让互联网在人文传承中变得有温度

发稿时间:2016-11-17 15:5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互联网文化论坛文明互鉴与网络文化建设开幕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 邹畅) 17日下午,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文化论坛在乌镇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提出“要让数字充满人情味”。他以《让互联网在人文传承中变的更加有温度》为题进行了如下阐述:

  一、技术逻辑与人文关怀。在以互联网为中介所构建的技术整合体系中,“互联网+”已经成为支配诸多领域的重要机制。连辑认为,在技术逻辑和人文精神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应该是这个时代关注的重要课题。互联网是一种中性的媒介手段,其本身是没有情感取向的。但是互联网可以成为人文传承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为人文注入技术,为技术赋予体温,走上一条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赢之路。

  二、高科技背景下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极大地推动了城市文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同时造成了包括非遗在内的地方传统文化的边缘化,甚至使这些文化面临被淹没的危险。相当一部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保护传承的任务异常艰巨和紧迫。

  连辑介绍到,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遗存在县、乡、村等基层地区,传承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家族性和个体性特征。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多传统艺术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其次,在文化保护中还存在传承手段落后、传承链条脆弱的问题。很多非遗项目面临“人亡艺亡”的尴尬处境。再次,互联网目前还没有下沉到这些有最迫切传承需要的地区,不能为当地非遗传承提供技术支持和传播工具。

  他指出,借助互联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非遗传承走出困境。首先,利用互联网传播,可以打破非遗传承、传播的地域壁垒,增加传播的范围和感染力,推动其从地域性走向跨地域性,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从本地化走向异地化。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落后的传承方式,让家族式、点对点的传承方式通过互联网扩大传承的受众面。再次,这种网络空间的文化传承,可以扶持弱势文化,让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保护文化多样性。

  三、让互联网在人文传承中变得有温度。对此,连辑给出几点建议:

  1、技术下沉:消除城乡数字两极分化。为了防止或解决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城乡在互联网上的两极分化,互联网技术的空间布局应该进一步下移,变单一中心为多中心、改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均衡分布为城乡均衡分布,防止城乡数字两极分化,扩大新的城乡差别。

  2、关注民生:助力精准扶贫。社会二元结构中,农村人口属于弱势群体,在互联网技术城乡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下,农村又形成了新的互联网弱势群体。只有互联网的网络实现城乡均衡布局,确保城乡使用互联网权利对等、技术对等、资源对等,弱势群体的状况才能改变。要用互联网技术发现和挖掘物质贫困地区的文化之“富”,使潜在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实现精准扶贫。

  3、文化为体,网络为用,体用结合,促进非遗保护。科技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时代的气息,互联网以互联互通为主要特征,以线上线下互动为主要手段,以信息记录传播为主要应用,可以极大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非遗”的抢救方式、保存方式、传承方式、传播方式和再现方式。

  4、让数字充满人情味。“非遗”保护数字化的目的不是出于互联网技术的推广,而是让人们记住乡愁,这会让数字化的过程充满人情味。

  连辑进一步指出,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置性条件。互联网一旦被用于关注基层、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贫困人口、关注濒危文化遗产,就会变得有温度。“希望有温度的互联网保持住人文传承的热度,造福全人类,造福更多贫困弱势人群,成为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

责任编辑:海竹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