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谜一般索罗斯:曾出1亿美元资助2000苏联科学家

发稿时间:2016-02-02 07:24:26 来源: 时代周报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索罗斯与中国

  事实上,人们在判断索罗斯是否要“做空人民币”时,还忘了很重要的一点,即一年前的达沃斯论坛期间,在一个晚宴上,索罗斯已经正式宣布退休。他表示自己会从家族基金中退出,并将此责任传给基金的首席信息官 Scott Bessent。“我终于退休了,不再管理自己的钱。我已经退休了好多次,但这次是最后一次。”自此之后,索罗斯的生活重心转向慈善工作。

  因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家族基金规定的变化,2011年起,索罗斯不得不对外关闭基金。在成立38年之后,他的量子基金开始将投资者拒之门外,只管理家族财产。英国对索罗斯的感情最复杂。英国《每日电讯报》的副标意味深长:“这位曾经打败英国央行的男人,最终屈服于自己。”

  从1973-2011年,索罗斯将10万美元变成了超过1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20%,不计通胀的总回报率约为102000%。《金融时报》认为,唯一可与索罗斯比肩的基金经理,只有比他早出生18天的沃伦·巴菲特。在相同时期内,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每股账面价值增长了135000%。

  去年8月,索罗斯家族办公室大幅减持阿里巴巴的股票,就有媒体认为这是索罗斯看空中国经济的表现,并认为他吸取了1997年折戟香港的教训,选择做空中国海外上市的指标股“阿里巴巴”。但这一手笔究竟出自已经退休的索罗斯本人还是他的家族,并不得知。但这却为今年“做空人民币”的舆论埋下了伏笔。

  索罗斯对中国人来说,更多的是形象单一的天才投机者。但索罗斯与中国的渊源,其实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设立经济特区之后不久,索罗斯通过与之关系密切的华裔作家梁恒,联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顾问团队,并在1986年正式设立其慈善机构“开放社会基金会”的中国分支。然而,仅仅几年后,索罗斯就决定将基金会中国分部关闭。

  “打败英国央行的男人”

  不止在中国,索罗斯在西方也是备受争议的人。美国近日还有网站发起投票,“索罗斯到底善良还是邪恶?”今年85岁的他,一生角色很多,经历过纳粹铁蹄,在进入金融领域之前,他在伦敦做过车站搬运工和餐馆服务员,而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开始从事慈善,也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慈善家之一。

  但是,他最为人所知,或者说最令人“闻风丧胆”的,还是作为基金经理的角色。1952年,索罗斯创立 Singer & Friedlander公司,自此开启他的投资职业。1973年,索罗斯与罗杰斯两人共同创立量子基金,这一基金一直在索罗斯的投资哲学下运营,索罗斯将之称为“反射理论”。此后连续十年该基金的年均收益率超过50%。1980年,罗杰斯退出量子基金后,索罗斯逐步达到他个人基金投资的顶峰。最出名的例子,是他成功押注英镑和欧洲其他几种货币对德国马克存在高估,在短短一个月内获利十多亿美元的暴利。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开始大举放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狂跌。尽管英国央行购入了约30亿英镑以力挽狂澜,但未能阻挡英镑跌势。16日收市,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一天之内大幅下挫约5%,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也跌到1英镑等于1.738美元的低位。此后的一个月内,又再度下挫约20%。这场战争以英国失败而告终,1992年9月16日,英国不得不宣布退出欧洲汇率体系(ERM)。

  这次得手奠定了索罗斯的传奇地位,此后媒体喜欢称呼他为“打败英国央行的男人”。到1992年10月中旬,索罗斯名下公司管理的资产从33亿美元陡增至70亿美元,到1993年底达到110亿美元。几年后,索罗斯又向泰国发起了同样的攻击,并引发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令亚洲陷入恐慌。2013年,他也成功看跌日元,净赚10亿美元。

  索罗斯在危机之中挣钱的本事,与他童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索罗斯出生于匈牙利,成年后才移民美国。1944年,当纳粹占领匈牙利时,有着犹太血统的索罗斯还不满14岁。因为在“一战”中的惨痛经历,他的父亲很早就对“二战”中可能发生的种族屠杀做好准备。索罗斯回忆,他的父亲意识到在非正常时期,“遵照正常规则行事的人将会处于危险”,因此提前就为家人伪造好身份证明文件。不仅如此,他的父亲还向很多外人兜售这些身份证明,“有时候还能卖出相当高的价格”。但遇到穷人时,父亲也会免费提供。因为这些文件,索罗斯一家幸免于难,挣了一笔钱,同时也拯救了很多人。

  这是索罗斯性格形成时期最重要的一课。在德国《经济周刊》今年1月对索罗斯的采访中,他讨论了欧洲、中国、美国的经济,并描绘了一幅惨淡的未来图景。当记者指出这一点时,索罗斯说,他总是让自己去看事情的阴暗面。

  “他(父亲)教会我,直面严峻的现实,要比闭着眼睛不去看它好得多。一旦你意识到危险,并且愿意冒点风险而不是温顺地随波逐流,你生存的机会就会更高,”索罗斯说,“只要能找到制胜策略,不管希望多渺茫,我都不会放弃。危险总与机遇相伴,黎明之前总要经历黑暗”。

责任编辑:海竹
返回首页>>Loading...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