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时政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锻造怎样的现代人格

发稿时间:2024-07-31 06:32:00 作者:王钟的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近期,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胡献忠接受本报专访,围绕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等若干命题作出回答。

  ——————————

  问:作为一个群体概念,“青年”与人类社会现代化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怎样理解中国青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地位与作用?

  答:现代化是在观念、技术、社会结构等方面超越传统社会的变革过程。从人类自身年龄段的特点来看,青年族群的求新、求变、求异的天性,使之与现代化最为接近。

  新中国的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相伴而行并持续推进,广大青年以翻身做主人的自豪感和国家整体发展的大局观积极参与其中。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同时,也在建设着自己新的家园;社会主义改造在开创社会新风尚的同时,也塑造着青年的灵魂。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青年追求主体性价值和释放青春能量的努力,与国家层面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框框同频共振,成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拥护者、积极探索者。他们怀抱爱国之情、强国之愿,以孜孜以求的热情学习和成长。从推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参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深度嵌入市场化、城镇化、网络化、全球化事务中去,成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各领域创新创造的排头兵。

  广大青年在参与建构激活生产力发展体制和机制的同时,也打开了成长发展的人生空间;在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努力实现着人的现代化。

  问: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在您眼里,参与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新时代青年锻造怎样的现代人格?

  答:现代人格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无论如何,它首先必须与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的建设相适应。我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涵盖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现代人格的主要内容。如果进一步具体理解,大致可以阐发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具有相对合理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自省能力等);有较强的法治观念、民主意识、契约精神;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思想解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吸取经验教训;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意志坚定,抗挫折能力强;勇于改革、创新、竞争,勇于超越他人和自我,追求卓越的目标,主体性得到相应发挥;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得到社会认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等。

  当然,如同青年的社会化过程,青年现代人格的塑造永远在路上。这既指青年现代人格的修炼永无止境,更指一代代青年陆续登场,现代人格存在持续塑造的过程。它既不是现在才刚刚开始,也不是很快将在某个时间点就会结束。在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锐意进取、守正创新、竞争意识、法治观念、契约精神、集体主义、社会责任、人文情怀、世界胸襟等一系列现代性素养,将在青年群体中持续得到全方位磨砺和铸造。

  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怎样理解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青年在其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答: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来看,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三者各有侧重,在相互融合中协同配合、整体联动、系统集成、一体化发展,全面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发展新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知识创新贡献。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以创新来驱动,创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人才,人才又必须依靠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推进离不开广大青年的倾情参与,青年的成长发展也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全面助力。青年是受教育的黄金年龄段,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学习能力强。青年是拥有保守思想最少的年龄段,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青年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期,很多优秀品质如开阔的胸怀、坚忍的毅力、精湛的专业等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总的来看,在中国式现代化拓展过程中,青年必然是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排头兵,是社会生产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请您谈谈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知是如何不断深化的?新时代青年如何调整适应,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答: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展开、系统推进和理论构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3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1982年4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小康社会的现代化”。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实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工业化”之后。

  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形态渐次展开,理论体系不断完善,2022年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实践要求等作出全面系统阐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5个典型特征。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际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担当。广大青年一方面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的独特性,不断增强道路自信。同时,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干出来的。在各行业各领域坚持苦干实干,不断创新创造。

  问: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您觉得新时代青年在参与对外开放和交往时体现了怎样的特征?

  答:改革开放后,中国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开放带来机遇,竞争促进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青年群体一直是对外开放的生力军。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参与对外开放和交往时体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服务服从于国家对外交往战略,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二是广大青年具有平视世界的自信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是在各国人民之间架起更多相知相亲的桥梁,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

  问: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价值是什么?青年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答: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在国家整体对外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较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为我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源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并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引领实践、激励创造,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强,则青年强;青年强,则国运昌。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起点上,被赋予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青年要珍视本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既不夜郎自大、妄自尊大,也不因循守旧、自我封闭,不断开发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要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新时代青年应该以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世界各国文明,自觉做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中外文明融通的青年文化使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