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信息
“在西湖畔,在雪山下,我的梦想刚刚开始!”4月2日,极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弯患者、18岁藏族女孩央珠在浙江杭州顺利出院,即将返回拉萨。经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多学科联合救治,这个脊柱弯折130度的姑娘变得挺拔,身高“长高”了13厘米,心肺功能有了明显改善。
来自西藏那曲班戈牧区的央珠,连续3年在“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中讲述家乡巨变,还在第三届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那曲市委、市政府了解到央珠的病情后,工作人员拨通了浙大二院医疗援藏“绿色通道”专线。2012年“浙大二院-那曲名医可视远程会诊中心”开通以来,从成功救治48岁脑出血患者的“云端生命首战”,到建立“5G VR云端模拟共享示教室”培养藏族医护骨干,浙大二院用13年时间在那曲编织起一张“数字医疗守护网”,守护藏族同胞的健康与生命。
2024年10月,央珠转入浙大二院。她的X光片让见惯疑难重症的专家们屏住了呼吸——胸廓扭曲成S型,侧弯的脊柱如一把利刃刺向她的心肺,且伴随重度剃刀背和脊柱僵硬。央珠的身高停滞在130厘米,体重仅27公斤,营养评估指标处于重度不良状态,肺功能仅为正常人的三分之一。文献研究显示,此类未干预病例的生存期多在40岁至50岁区间,而结合临床实际评估,专家团队认为其预期寿命可能更有限。
手术是挽救央珠生命的唯一希望,但风险极高。浙大二院骨科主任医师李方财介绍:“术中出血、麻醉耐受、术后感染等都可能让她脆弱的心肺功能在短期内进一步受损,甚至难以度过围手术期。”
“就算下不了手术台,我也想要做手术!”央珠的梦想是当主持人,她盼望着自己的背“能像雪山一样直”。在家人和西藏当地工作人员陪伴下,她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渐进式牵引矫正治疗。
今年3月12日,央珠被推进手术室手术。她回忆说:“看到医生笑容的那一刻,我就莫名感到心安。我知道自己一定能平安醒来。”
为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浙大二院医务部先后组织6次多学科(MDT)联合会诊。骨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7个领域的专家,组建起一支拥有丰富复杂病例处置经验的MDT团队,结合央珠特殊的生理状况与高原体质特征制定治疗方案,实现从心肺功能训练到营养支持、从手术方案推演到康复路径设计的全周期管理。
经过4个月的强化干预,央珠的体重从27公斤增至33公斤,为后续高难度矫形手术奠定了重要生理基础。在长达7小时的脊柱矫形手术中,团队精准配合。术后央珠的脊柱侧弯角度显著改善,心肺功能有了明显改善。央珠来自高原地区,医生建议她先到海拔2000米至3000米的过渡区域,适应耐受后再回家乡。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表示:“这场跨越千里的救助,将‘浙江所能’深度对接‘西藏所需’,不仅重塑了一个藏族女孩的脊柱,更点亮了她未来的人生。希望更多高原百姓也能共享健康中国的时代荣光。”
央珠的手术日恰巧在植树节。术后的她,如同一棵茁壮成长的树。带着浙大二院赋予的13厘米“生命海拔”,央珠将走向更宽广的人生舞台。
出院前,央珠在病房深情告白:“我叫央珠,是雪山上盛开的格桑。身体的残疾不是我能选择的,但把党的恩情唱给羌塘草原听,是我最骄傲的选择!感谢医生护士们,你们给我的不只是健康,更带给我克服困难的勇气。我的背能像雪山一样直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 通讯员 鲁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4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