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社会 >>  正文

一车有温度的牛粪

发稿时间:2025-01-15 06:4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强 魏晞 何新月 中国青年网

  西藏定日,一名妇女怀抱一只小羊在临时安置点,安置点生着炉子。受访者供图

  西藏日喀则地震的第二天,30岁的米玛次仁要去震中送牛粪。

  他住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年木乡的德吉村,300余公里外的定日县地震了,6.8级。1月7日清晨,惊醒他的不是地震波,而是手机上的地震预警,醒来后,他只留意到家里灯在晃,村中房屋并未受损,但那时的震中已是另一副模样。

  300余公里外的震中地区,许多房屋都塌了。根据日喀则官方信息:本次地震共造成126人遇难,27248户房屋受损,其中倒塌房屋3612户,约6.1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

  这场地震,打破了青藏高原上冬日的清闲。地震发生后,公安、消防、解放军、武警等多支力量迅速赶赴灾区救援。当天,西藏自治区应急指挥部将地震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一级。

  平均海拔约4259米,最低气温-18℃

  起初,米玛次仁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好在心里祈祷震区平安,村子里也有老人为灾区祈福。

  1月8日上午,他收到乡里平安办传来的紧急通知:当前灾区最缺小孩的棉衣、暖炉和牛粪等物资,请各村迅速摸排辖区内相关物资,捐赠或出售都可以。

  年轻的米玛次仁是德吉村村支书,他下发通知后不久,人们就带着自家的米面、孩子能穿的棉衣、风干的牛粪、藏族牧民的传统主食糌粑等,从村庄各处聚集到村委会,但没人要出售,都要捐。

  德吉村有4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捐了。有的开着三轮车来,有的开着皮卡、小货车,还有人背着牛粪走过来。有人捐了5袋牛粪,有人捐了10袋,米玛次仁家捐了8袋,整个村子一共捐了约400袋。

  “太冷了,没有那些,冬天根本睡不了觉。”米玛次仁说,“那边海拔高,更冷。”

  这场6.8级地震的震中位于定日县。定日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山脚下,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就在此地,往南便是尼泊尔。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4259米。

  地震是在当地-12.2℃的清晨来临的,日喀则的天刚亮,有人慌忙起床,光着脚出逃;有人只穿着单薄的秋衣秋裤,就往室外跑;还有人躲不及,被轰然倒塌的房屋掩埋。

  当地天气信息显示,震后3天内,震区最低气温-18℃,最高气温7℃。寒冷,是失去房子的灾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抵御的。

  “有些家说,多带一点(牛粪)不行吗?”米玛次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因为许多车被抽调去灾区送物资,乡里只找到7辆车,装不下了,一些村民只好把牛粪、糌粑又拿回去。

  米玛次仁知道,牛粪是这片土地上最常用的燃料,牧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它,烧水、做饭、取暖都要用。通常情况下,每年冬天,一户人家每天要用掉大约两袋牛粪,每袋四五十斤。

  在青藏高原,牛粪不是稀罕物。许多村庄养着牦牛,一年四季有人捡牛粪。牧民们把牛粪捡来,放在屋顶、院墙上风干后,就找个屋子堆存起来。震中地区的牧民也是如此。

  只是现在,震中地区的许多房屋都塌了,衣物、棉被、火炉、牛粪都被埋在废墟里。余震不断,就算一些尚未完全坍塌的房屋,人们也不敢靠近。

  电也断了。震后头一个夜晚,救灾帐篷尚未完全抵达的村庄,一些村民只好裹着被子,睡在空旷的野地里,也有人在车里凑合睡了一觉,不少人捡来零散的牛粪、木材在村子里生火御寒。

  “太冷了,现在主要是怕身边的人感冒。”定日县措果乡塘仁村村民巴桑告诉记者,尤其是早上,有时冻得连手都掏不出来,由于昼夜温差大,许多老人、孩子陆陆续续感冒了,这让他担忧。

  这几天,39岁的巴桑一直跟着前来支援的医疗队在措果乡各村奔走,帮忙进行医疗救助的沟通,给老人和孩子看病、送药。

  由于夜里温度过低,身在震区的西藏蓝天救援队协调中心主任张东旭发现,连饮用的矿泉水都结了冰。

  “高海拔、低温严寒是定日地震救援的两大挑战。”张东旭告诉记者,她所支援的灾区,日常取暖的牛粪大多被埋在坍塌的房屋之下,余震频繁,为了安全,政府不许村民回房屋捡牛粪等物品,保暖也成了工作重点。

  这几日,西藏蓝天救援队一直在长所乡帮村民搭建防寒帐篷、活动板房,发放御寒物资,还要搜寻埋在废墟里的物品。在废墟里,他们帮村民搜救出家具、佛像、青稞、牛羊,以及装着家中金银珠宝的铁箱。

  有一对夫妇向他们提出,希望找到一张照片。他们年幼的孩子在地震中遇难了,这对夫妇想留个念想。最后,他们冒着严寒与危险,在几乎完全坍塌的300多平方米的房院里,找到一张孩子的半身照。张东旭记得,那位母亲接过照片时,热泪盈眶。

  歇息时,队员就用捡来的木材,在村子空地上生火取暖。夜里,多数蓝天救援队队员就住在车里,有的六七人挤在一顶帐篷里,更多帐篷让给当地受灾村民住。

  西藏日喀则,米玛次仁送往灾区的牛粪。受访者供图

  千百公里外的牛粪与柴火

  1月8日傍晚,米玛次仁拉着牛粪从德吉村出发时,他那辆蓝牌货车已装得满满当当。

  他所在的乡,这一次捐了7车物资,其中牛粪4车,面粉和糌粑两车,还有1车火炉。他开着车从乡里到区里时才知道,整个桑珠孜区,那天一共有109车物资要送去受灾最重的两个县——定日县、拉孜县,当地人捐的最多的是牛粪。

  震后,在西藏的许多地方,人们都行动起来,把储存在家中的牛羊粪,一铲铲地装进编织袋。许多村庄、社区的物资捐献点,装满牛粪的编织袋垒得跟房屋一样高。

  在震中以东300余公里外的江孜县东郊村,村民捐了7000余袋牛粪等燃料;在震中700余公里外的错那市觉拉乡,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各自背着两袋牛粪,徒步送去集中捐献点;在震中以北的那曲市尼玛县,有村民冒着雪,把牛粪装上车,再冒雪送去800余公里外的灾区。

  送往灾区的,还有500余公里外山南市、1000余公里外林芝市的柴火。

  相比于日喀则市,山南市、林芝市树木资源多,人们可以烧柴取暖。于是,在林芝市波密县扎木镇,许多居民开着三轮车、农用拖拉机,捐出一车车劈好的木柴。

  1月9日凌晨1点,米玛次仁跟着车队从桑珠孜区出发了。他的目的地是定日县。那时,西藏的夜已经很深了,气温很低,但通往灾区的路上车水马龙,那是米玛次仁从未见过的忙碌。

  许多开往灾区的车,都满载着物资,悬挂着“抗震救灾”的红色横幅,有的来自山南市,有的来自拉萨市。“感觉西藏7个市、区的全来了。”米玛次仁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由于去往灾区的车太多,车队的行进速度只有约60km/h。

  直到1月9日凌晨6点多,米玛次仁运送的牛粪才抵达定日县。

  这天上午,他得到通知,牛粪要送去曲洛乡,那是震中受灾最重的乡镇之一。通往曲洛乡的路在地震中受损,车子有些颠簸,米玛次仁开得很谨慎。

  这辆满载牛粪的车,不过是通过灾区路上毫不起眼的一辆。1月9日那天,原本在藏南拍摄纪录片的旅行博主曾嘉懿打算去灾区看看,在前往定日县长所乡的路上,她被一排排壮观的车队震撼到,她也发现,许多车子拉的是牛粪和柴火。

  “此刻,你根本不能用经济价值去衡量。”曾嘉懿说,她心里酸涩又感动。尽管她知道,牛粪是当地的燃料,但她疑惑,震后对牛粪的需求如此迫切吗?当她前往震中的临时安置点才发现,“这牛粪真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是许多远离日喀则灾区的人,不熟悉的藏南牧区生活。在网络上,一些人第一次见到,送往灾区的不只是方便面、矿泉水、帐篷、棉被。一位网友评论道,“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雪中送炭’”。

  米玛次仁把牛粪送到曲洛乡的村子里时,许多村民都来帮忙卸货。在灾区,连一些村民也没想到,灾后连牛粪都能够收到。有人对他说,辛苦了,有人请他吃糌粑。“我不辛苦,”米玛次仁答道,“你们受灾了”。

  西藏定日,受灾村庄的空地上堆着许多捐来的牛粪。杨健/摄

  在安置点的余震中开始新生活

  通常,快过年的这段时间,是西藏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米玛次仁告诉记者,这段时间牧民清闲,白天就去山上放牧,晚上在家烤炉子、看电视,许多外出务工的人也回家了,一些村民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办喜事,这本该是一段喜庆热闹的日子。

  但这个从300余公里外赶来的年轻人看到,如今的村子是一片废墟,许多房子倒塌了,或出现裂缝,比他在网络视频里看到的场景残酷多了。他有些心酸,眼眶湿了。他有时候就想,这个冬天,这里的人要怎么过,“我们的牛粪怎么够呢”。

  1月9日,在西藏定日6.8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日喀则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震灾区位于高原高寒地区,御寒保暖是受灾民众的基本需求。

  “在各级各界的支持下,我们向安置民众发放了棉被、毛毯、棉衣棉裤、棉鞋等保暖物资25万余件,还配备了火炉、取暖器、电热毯、牛粪等取暖设施和燃料,确保民众有火烤、穿得暖、能御寒。”日喀则市相关负责人说。

  那时,已是震后第三天,抗震救灾工作已转入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米玛次仁留意到,村子里搭了许多蓝色的救灾帐篷,有人在给牛羊喂草,有老人在帐篷里念经,一些孩子在帐篷外转悠玩耍,还有前来支援的人正分发物资。

  巴桑告诉记者,现在,村民的吃住已基本安顿好了,他们村也收到了整车整车捐来的牛粪,每户人家一天可以领到3袋,这几天够用,后续可能不够用。

  曾嘉懿也是震后第三天到灾区的。在长所乡一个村子里,她只看到一群牦牛在村巷上游荡,村中没人,安静极了,四处是断壁残垣。受灾村民都转移到了临时安置点。一个身在安置点的小女孩对她说:“我们的作业全部都压在了家里,写完的作业都废了。”

  在临时安置点,帐篷里摆着新发的床、桌、被褥、米、面、油,帐篷外放着新发的火炉。不远处的空地上,堆放着从震区外送来的牛粪、木柴、煤炭。卫生巾、儿童纸尿裤等物资也陆陆续续到了。曾嘉懿看到,村民们已能领到新鲜的牛肉、猪肉。

  在一些村庄,牧民们像往常一样,喝上了酥油茶,吃上了糌粑。一些孩子收到了老师发到家长手机上的寒假作业,也收到了新的纸与笔。一些村民还收到了灾前网购物品的快递。一些乡镇的超市也开始重新营业,只不过换了个地方。

  根据日喀则官方信息,这次地震波及西藏定日、拉孜、萨迦、萨嘎、定结5个县26个乡镇206个村(社区),震后共设置安置点224个,安置4.75万人,道路、电力、通信已恢复。

  现在,村子里中断的生活,正在临时安置点的帐篷内外重新开始。

  尽管如此,震后的这几天,许多人都说,余震不断,睡不好觉,一些小朋友对地震仍心有余悸。这几天,巴桑最多一天只能睡5个小时,余震太多,“像习惯了一样”。

  根据西藏自治区地震局的信息,截至9日15时,日喀则市定日县“1·07”地震共计监测到余震1211次,其中3.0级及以上余震33次。1月13日20时58分,当地发生了一场5.0级地震,那是截至目前最大的余震。

  “曾经多么美好的家乡,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给打破成这样了。”余震后情绪有些崩溃的巴桑说,“希望不要再有余震了”。

  巴桑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定日县措果乡,许多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种青稞、养牛羊。

  在当地,青稞没受到地震的影响,但一些牛羊在震后死了。巴桑一家七口人,平时主要靠他在日喀则带珠峰旅行团赚钱养家,地震后,他从日喀则市迅速赶回村子,发现房子塌了。

  “努力了这么多年,一下子都没有了。”巴桑说,他一度感到“天塌了”,难以接受,后来又想想,“人平安就没事”“国家会盖房子”。只是现在天寒地冻,还没办法开工建房。巴桑估计,他们至少要在临时安置点住上半年。

  那天,在长所乡,一个女孩儿告诉曾嘉懿,她的父母担心余震的发生,想送她去拉萨的亲戚家,那是她以前一直想去玩的地方,但现在小女孩并不想去。“父母在村子里可能会有危险,现在没心情去拉萨。”

  离开灾区的路上,曾嘉懿看到,有货车拉着活动板房、预制房正运往受灾村庄。“他们在帐篷里不会住太久了。”

  1月9日,灾区的第一批活动板房已在长所乡森嘎村安置点开始搭建。天气预报说,冷空气要南下了,又要降温,震区可能有降雪。曲洛乡、措果乡等震区的受灾村民,也在随后几日陆续搬离帐篷,住进活动板房,板房里有床,有电,还有暖炉,有时温度能达到20℃。

  米玛次仁离开曲洛乡之前,灾区的村民往他的驾驶室里,塞了许多水和食物。返程路上,余震不断,手机还在不停地响起警报声,有时他能够感受到车子一边跑一边摇晃,但路上,开往灾区的车依旧源源不断。

  米玛次仁心想,“这个冬天(他们)可以暖和过了。”

原标题:一车有温度的牛粪
责任编辑:高秀木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