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社会 >>  正文

“有生命的界碑”扎根大漠深处

发稿时间:2024-08-02 06:2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石佳 中国青年网

  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徐乃超和民警李文娜在边境巡逻。受访者供图

  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执勤二队民警李天源检查通过满洲里口岸的中欧班列。受访者供图

  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徐乃超和民警李文娜帮助牧民群众喂羊。受访者供图

  内蒙古边检总站巴尔虎突击队在草原深处开展反恐演练。吕昊俊/摄

  干完农活后,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嘎海乐边境派出所民警李彦淑和牧民群众交谈。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巡边、守边、护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一群年轻人挺膺担当,在边境线上扎根、融入当地生活,他们是“流动的哨兵”,是“有生命的界碑”。近期本报派出年轻记者,前往内蒙古、辽宁等地的边境线,实地探访这些卫国戍边的年轻人的工作生活环境,了解他们所思所想。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是徐乃超最喜欢的诗句,今年33岁的他是内蒙古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线总长4200余公里,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徐乃超觉得这首诗是内蒙古边境民警的真实写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群年轻人在内蒙古边境线上巡边、守边、护边,挺膺担当,成为“流动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着青春力量。

  大漠深处建起夫妻警务室

  在距离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300多公里的大漠深处,有一排简陋的平房,这是徐乃超和爱人李文娜生活、工作的地方。

  2022年2月,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在银根苏木边境地区组建抵边警务室,作为边防老兵的徐乃超主动报名。这个选择,意味着他和本就分居两地的新婚妻子日后见上一面难上加难。担心妻子不同意,辗转反侧之间,徐乃超给爱人发了一条长长的微信。

  当时李文娜是阿拉善左旗公安局指挥中心的辅警,收到这条微信后,她没有马上回复。深思熟虑了几天,她给徐乃超打去电话,“你问问队里,能不能打申请,咱们一起去,你守着边,我守着你。”

  不久后,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在戈壁深处挂牌成立。

  李文娜记得,她第一次去警务室,开车5个多小时,沿着170公里的“搓板路”一路颠簸,终于来到警务室——5间砖瓦房,“这儿原来是便民驿站”。

  一路上,零星可见的房屋渐行渐远,只剩下戈壁滩上稀疏的骆驼刺,“没想到迎接我俩的是一场持续了3天的特大沙尘暴”。

  吃水,要到20公里外的边防连队去拉;吃菜,要靠85公里外的派出所供给;通信,要靠信号扩大器……夜里风沙大的时候,夫妻俩戴着口罩才能睡觉;冬天,刺骨的寒风从门缝、窗缝往里灌。

  在银根边境派出所里看不到一件大功率电器,因为这里用电要靠光伏板发电,徐乃超说:“能给手机充电,勉强维持冰箱运转,电磁炉、电饭锅、空调这些都用不了”。最近,银根边境派出所进行了翻修,给墙体增加了保温层、墙面刷上了新油漆,更换了原本破旧的门窗。

  徐乃超和李文娜承担着银根苏木3000多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和100多公里边境线的边境管理和治安管控任务。两年来,在巡逻之外,帮助处理牧民群众家庭琐事,是这对戍边夫妻的工作日常。

  徐乃超夫妻以“服务好群众、团结好群众”为重点,开展爱民走访,第一时间了解掌握辖区牧民群众的基本情况,每年帮牧民群众浇树、喂羊、剪驼绒、送药……如今夫妻俩从“外来客”变成牧民群众的“贴心人”,和当地牧民群众一起巡边守边。

  银根苏木地处偏远,缺医少药,最近的医疗机构也在85公里以外。了解到这一情况,徐乃超申请成立爱民医疗室,争取到一批理疗器材,针对牧民常见病、多发病,免费给农牧民群众发药。学医的李文娜发挥自身专长,为辖区农牧民提供理疗服务,“我们想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警务室还建起“戍边教育基地”“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党员E站”“红十字会救助站”“职工小家”“护边员之家”“边境司机之家”“流动图书服务点”等基地,为牧民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的徐乃超获得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如今,徐乃超学会了摄影,用队里的无人机、相机记录巡边工作,曾蹲守数日拍摄到满天星河。徐乃超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展示他的摄影作品,“天气晴好时,夜空的星河五彩斑斓”。

  2023年6月,荒芜的戈壁中迎来了一个小生命,徐乃超和李文娜的女儿出生了,夫妻俩给女儿起名叫“漠漠”,“我们想让孩子记住生她养她的这片大漠,让她长大后懂得为国戍边的责任”。

  年轻民警有了蒙古族名字——合力沁

  不仅要做“六边形”战士,更要做牧民认同的边境管理民警,是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嘎海乐边境派出所民警李彦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2019年,李彦淑第一次下乡,他记得那是边境最北边的一户牧民家,警车还没开到牧民家门口,一只巨大的獒狂吠着跑到车前,“还咬了一下行驶中的车轱辘”。

  警车停稳之后,这只大黑狗冲着驾驶室狂叫。“当好边境民警的起步标准,就是牧民家的狗不咬你。”所长意味深长地告诉李彦淑。

  这还怎么进屋、怎么走访、怎么开展工作?一连串的问号在李彦淑脑海中闪过。牧民巴特尔将狗呵斥住,把他们请进家中。进了屋后,所长和巴特尔全程用蒙古语交流,“我坐在一旁只能陪着傻笑”。

  一是不被狗咬,二是自己想办法回派出所。所长给李彦淑留下了两个考核任务,临走前特意嘱咐他,“多帮老乡干活,搞好警民关系”。

  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李彦淑没有接触过牧民生活,每天天一亮,他就跟着牧民喂羊、喂牛、清理棚圈,有样学样,尽力帮牧民干活。有一次,巴特尔让李彦淑帮忙拿些牛粪,“我内心几经挣扎后,用两块小木板夹起臭烘烘、软趴趴的牛粪送了过去”。巴特尔先是愣了两秒,然后哈哈大笑,“我要的是干牛粪,要用来生火”。

  在牧区生活一段时间后,李彦淑成了放牧小能手,时常拿肉干喂大黑狗。渐渐地,他感到自己“皮肤黑了,手上长茧了,体格健硕了,更奇怪的是牧民的狗真的不咬我了,我和牧民打成了一片,大家还给我起了一个蒙古族名字——合力沁,意为守边人”。

  为了和牧民群众更好地交流,今年28岁的李彦淑开始学习蒙古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彦淑能听懂牧民的简短用语,他鼓起勇气尝试用蒙古语和大家打招呼,“本以为我蹩脚的蒙古语会被牧民们笑话,没想到老乡对我更亲切了,还鼓励我、帮助我”。

  两个月后,李彦淑骑着牧民的马回到了派出所。所长拿出户籍底册考他居民信息,李彦淑对答如流;问起边境辖区情况,他侃侃而谈……就这样,李彦淑通过了所里的考验,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国门辉映青春荣耀

  内蒙古呼伦贝尔满洲里市,北接俄罗斯,西临蒙古国,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被称为“东亚之窗”。今年1月至6月,满洲里公路口岸货运量再创历史新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满洲里推动口岸通关效率有效提升,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这里,每天都有十几列中欧班列经满洲里铁路口岸出入境。炎炎夏日,巍峨的国门与轰隆而过的中欧班列交相辉映,这一景象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拍照。这景象的背后,是包括移民管理青年民警在内的人付出的鲜为人知的付出与坚守。

  2015年,身材挺拔的李天源成为“国门第一哨位”,守卫在41号界碑前,一站就是4年。在酷热的夏日,要忍受蚊虫叮咬,最让李天源受不了的是极寒天气里刺骨的寒风。满洲里冬天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寒风袭来毫无遮挡,“哪怕穿得再厚,一出去就感觉冻透了”。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2019年,随着部队改革转隶,李天源正式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他所在的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执勤二队主要负责国际货运班列的查验与监护任务。李天源介绍,之前他们要对每列火车从头到尾进行细致检查,“尤其是车厢连接处”。现在联合海关,运用智能卡口等科技设备,依托提前申报、“一单多车”、互联网“指尖”申报等系列措施,“我们只需要进行重点检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日常检查遇到极寒天气,边检民警要承受近100摄氏度的温差考验。李天源说,边检民警大多都有“冷空气过敏”的毛病,冬天室外气温将近零下40摄氏度,而要查验的火车车头里面,却能达到五六十摄氏度的高温,“我们往往是挂着一身冰碴儿钻进去,然后满头大汗地爬出来,整整100摄氏度温差给人的感觉,如同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渡劫”。

  从“蒸炉”里出来,再被9级寒风一吹,李天源形容,“风吹在脸上,像是刀刮般地疼”。长时间在这种冷热交替环境的刺激下,边检民警们的皮肤和呼吸道变得特别敏感,“我们只要一接触冷空气,就开始流鼻涕、起疹子,连空调都不敢开”。

  在国门下执勤,李天源说有种“难以形容的荣耀”。出生于河南郑州的李天源,如今成为了满洲里的“代言人”,每到旅游旺季,他在节假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亲戚、战友,带大家领略辽阔壮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游览异域风情的满洲里。

  李天源一定会带朋友去国门看看,骄傲地介绍道,“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看身穿‘藏青蓝’、保家卫国的我们,帅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有生命的界碑”扎根大漠深处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