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社会 >>  正文

洪水过后,这群师生踏勘徽州古桥

发稿时间:2024-07-19 06:0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实践团队成员在观测桥梁情况。受访者供图

  顶着烈日,学生们手持非接触式挠度仪,对徽州古桥进行测试,评价人行舒适度。随后,他们取出拾振器、模态采集分析系统,对古桥进行模态参数识别,评价结构刚度……连日来,安徽黄山市,暴雨和洪水逐渐退去,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徽州遗产古桥维护现状”调研团忙活起来,身穿蓝色队服的身影穿梭在黄山市的三区四县。

  团队10余名青年师生用近半个月时间,观测并记录太平桥、镇海桥、渔亭桥、紫阳桥等近30座徽州古桥风貌,他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获取徽州古桥的结构特点、规模以及所在环境等信息,收集古桥在结构病害和安全风险方面的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估数据。

  川河似练水如天,千年徽州皆古桥。千百年来,古桥服务于徽州地区百姓的日常生活,承载着灿若繁星、深沉厚重的历史与故事。团队师生溯溪而上,转山寻桥,触摸古桥的历史余温。

  团队成员董煊记得,大家曾来到黄山市黟县的渔亭桥,通过观测发现,桥体存在渗水情况,这会导致桥面以下的填装层日益松垮以及桥墩处杂草丛生,不利于古桥保护。他们进行资料留存后,顺河流和溪水一路调研,每天汗流浃背。

  他回忆,团队成员在歙县调研时,来到北岸廊桥的底部进行观察。这是徽州廊桥中造型最为别致也最为壮观的一座桥,建于清代中叶时期,系3孔石桥,长33米,宽4.7米,高6米。

  当时,团队欣喜地发现,该桥已被现代化保护,有工字架对桥梁进行加固。但学生们注意到,有居民在廊桥廊亭中停放电动车。他们提醒当地居民,在暴雨情况下,如果没有良好的防水措施,若电瓶车电线短路,有可能会发生火灾。

  位于齐云山北麓的登封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由徽州知府古之贤倡建,采用麻石砌成,最高处12米。团队成员金巍回忆,学生们发现,登封桥每一个桥墩分水尖的角度因河道河床的变化而不同,大家不禁感叹古人匠心和智慧。“观测时,我们首先发现的是桥底桥墩处的绿色青苔,沿青苔仔细观看,不难看出在桥墩下部存在水流侵蚀的情况,桥墩面存在或大或小的裂痕。”

  当时,金巍和同学们感受到水滴滴落在手臂上,他们随后看到滴水处周边有大量青苔生长,而水滴源头也产生些许裂缝,同时,桥底曲面处已有石料脱落形成空洞,这意味着周围的石料受力加大,增加石料脱落断裂的风险。“古桥是乡亲们心中的精神寄托,我们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每到一座桥观测时,不放过一处细节。”

  “团队成员被古桥的建造技艺和历史风貌所震撼,同时为古桥的生物病害、岁月侵蚀和环境灾变所痛心。老师们分享了如何利用数字化建模新方法进行文化遗产精确记录和再现,以及如何用现代化监测技术预警古桥安全状态。”指导教师周宇说,古桥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守护古桥的同时,也是在守护徽州文化的根与魂。

  工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也学习了很多历史、文化知识。来到位于黟县南屏村的万松桥,大家被这座跨越武陵溪的三孔石拱桥所吸引。该桥梁由黟县青石砌成,展现出浓郁的徽州古桥特色。桥旁碑文由清代散文家姚鼐撰写,记录了桥梁的建设历程和意义;廉让桥位于黟县碧阳镇,拥有8座桥墩和9个桥洞。其名称来源于晚清时期,商人范蔚文为了实现母亲的愿望,出资修建石桥,以此纪念母亲的高尚人格并方便行人通行。

  团队指导教师叶训介绍,团队成员还分“历史追溯篇”“技艺展示篇”“现状危机篇”三个主题制作短视频,介绍古桥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记忆以及建筑技艺,巧妙地将传统建筑美学融入现代传播手段。“视频通过慢镜头、微距拍摄等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展现古人智慧,激发观众对古桥技艺的敬畏之心。同时,视频采用纪实手法展示桥体受损细节,配以沉重的背景音乐和旁白,唤醒人们保护古桥的意识。”

  周宇介绍,经过指导老师专业讲解及实践教学,目前,团队初步调研发现古桥灾变事件背后的三方面客观原因:环境观测零碎、水系径流演化、结构性能退化。针对这些问题,团队结合专业学科优势提出了古桥保护新建议和新途径。

  日前,团队带着调研成果,与黄山市城建设计院、黄山市住建局城建处、歙县文物中心等部门进行交流。团队学生队长董兰宇至今记得,针对成员提出的“古桥修复后还是古桥吗”这一疑惑,黄山市城建设计院院长陈继腾的回复。

  现场,陈继腾动情地说:“桥是技术、交通、情感、村落的集合体。古桥修复关键在于守正创新,不是无目的随意改造。必须坚守文化传承的初心,深入挖掘讲述每一座古桥背后的故事,让桥梁在修复后仍能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人文情怀。此外,修复古桥应考虑周边环境与生态系统,它们与桥梁共同编织着地域文化的经纬。”

  这番话打动了董兰宇。在最后一天的调研日志中,这名大二学生写道:“这些天,我感受到桥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古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古桥的行列中来,只有好好保护它们,才能让后代继续感受到它们的魅力。”

  李婉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洪水过后,这群师生踏勘徽州古桥
责任编辑:杨逸凡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