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社会 >>  正文

打破大数据禁锢,“打听式旅游”何以流行

发稿时间:2024-06-21 06:12: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丹萍 刘怡君 齐征 中国青年网

  “打听式旅游”不仅省时省力,推荐多来自本地人或经他人亲身体验,“踩雷”概率低。视觉中国供图

  “您知道北京哪家餐厅的烤鸭比较正宗吗?”“只有半天时间,在重庆怎么玩?”

  在即将到来的暑期出游季,如果有一个陌生人向你咨询这类问题,请不要觉得奇怪。他们不是没有手机,也不是不会查攻略,他们可能只是在尝试一种特别的旅行方式——“打听式旅游”。

  打听式旅游,顾名思义,就是边打听边旅游。选择这种方式出游的人,不受攻略的束缚,吃喝玩乐全靠当地人推荐,游览仿佛开“盲盒”,随遇而安。

  在旅游攻略随处可见,网红景点、餐厅随时可查的当下,不少年轻人另辟蹊径,用主动问询的方式连接自己与“附近”。这既是一种进阶,更关注自身感受;也是一种回归,以朴素的方式感受烟火气。

  不过,有人因打听收获惊喜体验,也有人因循推荐直呼“被坑”。向谁打听,怎么打听,如何避免踩雷,还需大家仔细辨别,不断探究。

  “打听式旅游”正流行

  范青在江苏南京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今年4月底在云南昆明出差时,她便通过打听来了一次美食游。“当时忙完工作已是晚上9点,我和同事还没吃饭。”想着第二天就要离开,第一次到昆明的她,非常想品尝一下当地美食。“网上推荐的店铺多集中在景区,距离较远,我只想在工作地附近吃点昆明特色美食。”范青觉得线上攻略无法快速匹配自己的需求,于是她将目光转向了身边的当地工作人员。

  得知范青的需求后,工作人员不仅热心推荐,还找来朋友一起规划路线。循着推荐,范青和同事先尝了饵丝,再吃了烤乳扇,最后买了一盒鲜花饼带回酒店,心满意足。她说:“第一次吃,虽然不确定是否正宗,但起码符合我的口味。”

  如果说范青的打听是心血来潮,那么在北京读大三的叶苏苏则是习惯为之。不过,叶苏苏不会和陌生人询问,而是在出发前向认识的人打听,去年国庆假期去辽宁沈阳旅游时便是如此。

  为了感受东北的搓澡文化,叶苏苏特意请当地的朋友推荐一家本地人常去的洗浴中心。到了地方她发现,这里不仅场馆宽敞干净,服务也十分周到。阿姨一边搓澡一边和她聊天,力道恰到好处,“一点也不痛,搓完感觉自己身轻如燕”。同样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叶苏苏还打卡了一家“宝藏”烤肉店。店面很小,在众多建筑中并不起眼,社交软件上的宣传极少。叶苏苏感叹,若非打听,她大概率不会选择这里。小店烤肉色香味俱全,同时价格实惠。叶苏苏和朋友沉浸在美味之中,吃得肚子都要“炸”了。直到现在,叶苏苏依然十分怀念那家烤肉的味道。

  打破大数据禁锢

  相比于“攻略式旅行”,“打听式旅游”的体验究竟有何不同?它何以成为一种旅行新方式?

  在叶苏苏看来,社交平台上的很多推荐看似是攻略,实则为软广,水分较高。同时,做攻略需要提前查询许多资料,时间成本高,“打听式旅游”不仅省时省力,推荐多来自本地人或经他人亲身体验,踩雷概率低。

  “网上的不少分享越来越模式化,看似多样化,其实总集中在少数几家。”范青觉得,“打听式旅游”可以帮助自己打破大数据的禁锢,通过和人真实的交流,拥抱更丰富的选择,从而在个人需求的基础上,快速定制个性化旅游路线。

  李琪玥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对于她来说,“打听式旅游”犹如“抽盲盒”:可能会收获惊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但等待答案揭晓的过程本身,就足以让人期待和快乐;如果得到了好结果,体验感还会大大增加。去年端午期间,李琪玥和家人前往广州、深圳旅游,请朋友推荐一个人少的沙滩。“我本来没抱什么希望。毕竟是公共假期,不论哪里,人估计都不少。”然而朋友推荐的沙滩不仅人不多,还十分干净舒适,李琪玥直呼“赚到了”。

  通过打听的方式旅游,有的人喜欢探索未知的新奇,有的人则享受“打听”本身,设计师余雪便是如此。在她看来,“打听”本身就是一种旅游,是沉浸式体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有效方式。

  在来到福建泉州之前,余雪早已听闻这里茶文化盛行,但盛行到什么程度,她并不了解。在当地乘车途中,她和司机们闲聊发现,不少师傅对茶叶如数家珍,饮茶是大多数人的每日必备环节。到甲方公司拜访时,她更是对此深有体会。“在会议室坐定,我刚准备介绍项目,对方就示意我停下,喝了几杯茶后才正式开始。”后来余雪才知道,这是泉州人的待客之道。她觉得,“打听式旅游”可以为大家打开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在交流互动中收获别样的旅行体验。

  “打听式旅游”,技巧很重要

  不是每一次“打听式旅游”都能收获美好体验,也有人因循推荐后悔不已。

  两年前,彼时在北京读大二的张成和同学们一起去长白山体验冰雪旅游,从景区出来后,乘出租车准备前往某饭店吃酸菜火锅。“当时司机跟我们说,你们要去的这家不行,我带你们去一家。”张成和同学们听信了推荐,到店后体验却并不好:米饭是凉的,酸菜没熟,血肠也不好吃。他猜测,司机可能和商家串通,骗人到店里吃饭。

  避免被坑,“打听式旅游”的技巧很重要。向谁打听,怎么打听,还需仔细辨别。

  现在张成遇到陌生人推荐,仍会仔细倾听,但“相不相信是另外一码事儿”。据他的观察,对方主动上前介绍的,可信度较低;偶遇后闲聊得知的地方,大概率不会“踩雷”。

  相比于陌生人,李琪玥更偏向于和朋友们打听。她觉得,能成为朋友的人,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加之互相了解对方的喜好,多数推荐都能符合自己的期待。

  在范青看来,按攻略出游和“打听式旅游”各有优劣,互不冲突,二者结合,有助于为旅行带来更好的体验。“通常情况下,游客第一次到某个地方,首先想打卡的是知名景点。”她认为,这些网上的攻略基本涵盖,完全够用。

  范青觉得,想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通过打听很合适。2023年年末,黑龙江哈尔滨旅游火爆,“冰封玫瑰”的景象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范青从哈尔滨旅游回来后,甚至不少当地朋友向她打听去哪看“冰封玫瑰”。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实习生 刘怡君 记者 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打破大数据禁锢,“打听式旅游”何以流行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