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社会 >>  正文

注重互动体验 创新配套服务 打造文化场景 近七成受访大学生期待音乐节玩出特色

发稿时间:2024-05-28 05:4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军利 毕若旭 孔令文 王颖菡 中国青年网

  视觉中国供图

  一年来,西南大学的高琪参加了4场音乐节,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4月20日在成都举办的草莓音乐节,“当天下着小雨,温度比较舒服,即便场内的草地很泥泞,但当大家嗨起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开始跟着节奏蹦了起来”。高琪后来发现裤子上溅了很多泥点,但这并没有影响她放松自由的心情。

  对于刚在山东工作不久的李晓东而言,这个5月是从一场音乐节开始的。热闹的氛围、涌动的人潮,在一波又一波的音浪里,李晓东感觉自己获得了“久违的快乐”。

  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参与音乐节的情况展开调查,共计回收就读或毕业于116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2994份。调查结果显示,超九成受访者曾经参加过音乐节活动,约四成受访者在过去一年参加过至少1次音乐节。在所有受访者中,曾经跨市、跨省参加过音乐节活动的人数占到了46.5%。

  高互动、沉浸式的现场氛围是音乐节的“独特优势”

  来自武汉大学的胡晓晓是现场音乐的热衷者,演唱会、livehouse、音乐节都是她释放生活压力、感受音乐氛围的好去处。在她看来,音乐节这种音乐演出形式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表演的嘉宾足够多、音乐种类足够丰富,不管是摇滚的、民谣的还是流行音乐的受众,大家都能听到自己耳熟能详的、喜欢的歌曲”。

  事实上,和胡晓晓有着同样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不同爱好领域的乐迷朋友们聚在一起,大家和而不同,跟随着乐曲的节奏一起舞动、跟唱、“开火车”(若干人搭成长队绕场——编者注)、挥舞旗帜……在他们看来,这种高互动、沉浸式的现场氛围是其他音乐现场无法具备的。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系博士吴少峰长期从事节事旅游、音乐节事体验、消费及乡村旅游等方向的研究。她认为,音乐节满足了年轻人的部分需求,提供了放松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一个暂时脱离日常生活的空间,去享受音乐节的独特氛围”。吴少峰觉得,参加音乐节是一种个性的表达,“其实不同音乐风格的这种偏好也在传达着他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1.6%的受访者看重音乐节现场的“演出阵容和音乐风格符合自己的兴趣”;64.1%的受访者看重音乐节的“票价适中,符合预期”;56.6%的受访者觉得“现场互动性强,喜欢台上台下的共鸣”。

  “平时周六日我只能在本地或者临近城市参加音乐节。如果赶上有喜欢的乐队,即便没人一起,我也愿意一个人去看。”更多的时候,李晓东则通过社交媒体“找音乐节搭子”,交流彼此喜欢的乐队和音乐风格。

  从2022年开始,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的孙晟贻连续参加了3届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吸引她的是音乐现场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而在胡晓晓看来,音乐节这种拼盘式的演出,给了一些小众乐手演出的舞台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没有能力去举办自己的巡演,即使举办了巡演,场地大小和关注度也很有限。音乐节就给了他们一个在大众面前曝光自己的机会。”

  做好配套服务,音乐节也能为城市形象“上大分”

  短短两天时间,全国5万余名乐迷奔赴泰安——这场“泰安新青年音乐节”被李晓东认为是“近年来体验感最强的音乐节”。李晓东发现,与这场音乐节相关话题登上社交媒体平台热榜,全网话题讨论度超7亿,自媒体传播信息超过2.3万条。在现场,很多观众都主动跟乐队挥手互动、摇旗呐喊,人们在音乐中放松心情、找寻自我。

  获得“音乐节里的天花板”“新青年音乐节这波给泰安上大分”这样的评价,不仅是由于现场氛围热烈、乐队阵容受欢迎,同样离不开完备的现场服务和管理。李晓东当天选择和朋友从济南到泰安自驾前往现场,原本以为入场时交通拥堵不好停车,但现场有关部门早已准备好大面积的临时停车场,安排人员现场指挥交通。

  在李晓东看来,这些音乐节暖心之举恰恰说明泰安音乐节并不是想搞“一锤子买卖”,而是在用心打造受欢迎的音乐节品牌,“在音乐节现场,仅需3元即可畅饮超大杯矿泉水,乐迷们还能免费品尝到山东炒鸡、范镇火烧等特色美食”。

  “大学生的时间和经济条件都比较有限,如果音乐节举办地较远,专门跑一趟也不划算。”以高琪多次参加音乐节的经验来看,现场的配套服务是营造良好体验感、展示当地形象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观众一多,现场水和饮料的供应不足,入场和出场都会出现拥挤、排长队的情况,严重影响音乐节的体验感”。

  孙晟贻认为主办方的专业度、成熟度是影响观众体验感的重要因素,“今年的湖州石淙凡花音乐节是第一次举办,现场突然下雨,但是主办方没有准备雨具,我的衣服鞋子都湿掉了。”

  中国人民大学的杜函聪奔赴的第一个音乐节也并没有满足她梦想中对于“音乐氛围”的期望——下雨却没有雨棚,歌手和观众一起淋雨,大家被迫购买昂贵的简陋雨衣;场地内禁止自带饮食,口渴只能购买场地内的高价饮品;3个舞台演出声音互相干扰。“前段时间我还看到有些音乐节现场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甚至发生偷窃等事件,这些都需要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杜函聪说。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25.0%的受访者对音乐节现场的服务表示“非常满意”,37.1%的受访者表示“较为满意”。此外,78.7%的受访者发现有人在音乐节现场随意丢弃杂物,破坏场地环境;78.6%的受访者遇到过有人抢占观演区域,在人群中插队推搡;56.1%的受访者对音乐节期间不合时宜地起哄表示反感。

  “吃、住、行、游、购、娱,音乐节在这6个方面带来的消费肯定会为举办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吴少峰看来,短期音乐节的举办所带来的效益也是短期的。对于音乐节的发展,她有更多的期待,“如果能有一个可以持续举办音乐节的‘音乐小镇’,这对增强当地的文化影响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推广音乐的美育,还可以孵化更多年轻的音乐团队。”

  除了丰富人们文化休闲活动之外,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6.0%的受访者认为音乐节能够带动举办地的文旅经济发展,52.4%的受访者认为音乐节有助于提升举办地的文化氛围和城市形象。

  “舞台为节日而存在”,文化场景正在成为音乐节“新引力”

  在吴少峰看来,不少音乐节只想挣快钱、挣热钱,其内容只是搭台唱戏、拼盘演出,而不能称之为一个节日。“节日意味着欢聚、欢庆,虽然舞台演出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舞台是为节日而存在的,而不是节日为舞台存在,因此音乐节还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活动内容。主办方应该将每一次的音乐节都看作一件作品去认真对待,而不是各种‘流量’舞台的简单拼凑。”她讲道。

  “有些主办方为了卖票,往往把知名的乐手分散到几天,一天中的其他大多数都是相对小众的乐手,演出效果一般,现场也没有安排舞台外的互动活动,观众们只能在太阳底下晒着。”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杨骏怡说。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票价过高、体验和服务跟不上”(72.0%),“演出阵容不符合喜好”(65.2%),“商业氛围过重、忽视了音乐文化价值”(53.5%)等因素都会影响受访者参与音乐节的热情。

  “国庆期间有一个音乐节,我连续去过两年,后来我发现这个音乐节大致的阵容已经保持了大概五六年了,而票价却越来越贵。”胡晓晓感觉大失所望。比起音乐节,杜函聪更加偏爱室内的演唱会与livehouse。在她看来,日渐高昂的票价以及冷清的演出效果逐渐降低了音乐节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性价比。

  针对音乐节同质化的问题,高琪觉得将音乐节和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破局之策。“在昆明的一场音乐节上,每位观众都可以免费领取一朵鲜花,主办方还设置了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表演。这些特色的融合让这场音乐节有了独到之处,也为观众增添了很多趣味。”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对于如何打造高品质的音乐节,70.0%的受访者认为要保证音乐演出效果,670.%的受访者认为要打造具有特色的音乐节品牌,避免千篇一律,60.7%的受访者认为要做好配套服务,54.1%的受访者认为要在场地选址上更加考究,符合音乐节的调性。

  吴少峰指出,细分市场是音乐节发展的真正方向。“主办方应努力策划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音乐节内容,避免同质化。音乐的不同流派对应了不同的消费者,主办方可以引入不同风格的音乐、独特的舞台设计和多样化的互动体验,来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

  作为音乐节的“常客”,“希望主办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开放文化旗帜的使用、允许更多类型的互动方式,增加乐迷们的参与体验,让音乐节回归音乐本质。”李晓东说。

  除了主办方和观众,吴少峰认为政府也是举办音乐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现场安全的管理、交通方面的协调,都需要政府发挥相应的职能。主办方需要制定好详细的预案并积极地和政府协调配合。政府更要理性地认知市场,有效地引导音乐节的健康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 毕若旭 实习生 孔令文 王颖菡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近七成受访大学生期待音乐节玩出特色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