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
“规范账期”正在成为汽车业抵制“内卷式”竞争的重要抓手。
继昨天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汽车生产企业承诺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以内之后,今天(6月11日),又有多家车企跟进发表声明,就“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作出承诺,如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也不乏小鹏汽车、小米汽车等造车新势力。
例如,比亚迪汽车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未来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携手上下游伙伴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行稳致远。上汽集团在宣布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的同时,还称将不会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小鹏汽车在声明中表示,此次承诺是为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及相关部门针对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所谓账期,是指从供应商向采购方供货后,到采购方实际付款的这段时间周期 ,其本质上是采购方利用时间差对供应商资金的占用。在汽车行业,对零部件供应商来说,账期缩短能加速资金回流,从而提升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整车企业来说,缩短账期能有效提升供应链运行效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并对市场需求变化更快地作出响应。
2023年以来,“价格战”多次席卷汽车市场,汽车企业支付货款的节奏明显放缓,加剧了汽车行业的“内卷式”竞争,不利于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为8%,到2024年已经滑落至4.3%,今年一季度则进一步降至3.9%。
“价格战”给整个产业链都带来了影响。以钢铁为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简称“中钢协”)在6月10日发表的《维护产业链整体利益 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一文中表示,汽车企业“内卷”价格使得上游原料供应商,尤其是钢铁企业倍感压力,严重冲击了企业的稳健经营。
关于“账期”问题,中钢协就特别指出,有部分汽车企业依托自身供应链金融平台,在钢铁等上游企业供货后,迟迟不给货款,延迟几个月才通过企业汇票支付,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融资压力和融资成本,通过这种合同“账期”的方式转嫁给上游供应商,并不断拉长供应商账期,导致钢厂资金压力倍增。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就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部署要求。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商务部等行业机构和有关部门先后就“反对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发表倡议或发声。如今,各大主流车企集中表态要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以内,反映出“规范账期”是近期国家部署整治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的重要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6月1日起,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已正式施行。其中就明确“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因此,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次车企集体“规范账期”,也是在践行上述条例的具体要求。
“竞争必须有红线、底线,这个红线、底线就是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序。”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看来,整治“内卷式”竞争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综合施策,关键是严格执法。
他建议,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针对那些突破法律法规和市场竞争边界的恶性竞争行为,应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同时,对于一些处于合法与非法的“灰色地带”的竞争行为,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司法解释或实施细则,并适当加大处罚力度、强化震慑。此外,对于没有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还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堵塞漏洞。
目前,汽车行业内已经形成了通过“规范账期”来“反内卷”的风潮,业内普遍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车企跟进。根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15家车企就“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作出承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