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国科学家发现史前生物大灭绝中的陆地“避难所”

发稿时间:2025-03-13 18:49: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中新社南京3月13日电 (记者 徐珊珊)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3日消息,该所科研人员及团队通过对新疆吐哈盆地西缘出露的南桃东沟剖面中的孢粉化石进行详细研究,发现了二叠纪末大灭绝期间的陆地“避难所”。

  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末大灭绝是寒武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危机,大量研究表明这次危机导致了当时海洋中80%以上的物种灭绝。然而,这次灭绝对陆地的影响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论。

  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纪末大灭绝期间,在南桃东沟剖面中已发现的33个孢粉属无一灭绝。若将世界其他地区的孢粉数据纳入考虑,南桃东沟剖面记录的孢粉化石种在大灭绝后真正灭绝的可能仅为21%。一系列证据表明,新疆吐哈盆地南桃东沟地区在二叠纪大灭绝期间并未出现明显的陆地植被大灭绝现象。

  同层保存的大量四足动物骨骼化石则表明,在二叠纪末大灭绝结束后仅75000年,该地区就形成了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锋介绍,南桃东沟剖面产出的化石表明,当地陆地生态多样性恢复的速度比其他地区快10倍以上,这也证明这里未出现明显的陆地植被大灭绝。

  由于这些四足动物在新疆地区较早地层中没有相关化石记录,科研人员认为,它们是二叠纪末大灭绝后从其他地区迁移而来。这说明,南桃东沟在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相对其他地区具有更丰茂的水草和宜居的环境,为这些迁入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它们能在大灭绝后的短短几万年内快速大量繁衍。

  科研人员通过对比发现,当地植被能够逃过二叠纪末大灭绝期间的环境灾难,主要得益于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当地的常年降雨维持在1000毫米左右,成为植被得以保存的关键。

  刘锋表示,尽管新疆吐哈盆地在二叠纪末大灭绝期间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这一导致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主要诱因距离很近,然而,看似最危险的地方却出现了陆地植被的避难所,成为陆地其他生物快速复苏的“生态绿洲”。(完)

原标题:中国科学家发现史前生物大灭绝中的陆地“避难所”
责任编辑:张毅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