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丨从黑发少年到退休大爷,他在西南用科技书写传奇
发稿时间:2025-01-09 16:4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山壁陡峭、怪石累累,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随处可见的景象。漫山遍野的怪石犹如巨兽,侵扰着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
环江人祖祖辈辈在此地生活着。这里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位处西南喀斯特地区,而后者是全球最大的喀斯特地形集中连片区。环江县的农民曾一度选择在有限的耕地上种植玉米,高强度耕作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加剧。
1994年,一位30岁的青年科学家踏上了这片土地,扎根环江成功破局,找到问题的解法,5年后,他当选为环江县副县长,他便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副站长曾馥平。
初来时,曾馥平发现,玉米是环江大部分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他当时的想法是“用科技帮助农民更好地种玉米”,他引入了黄玉米、糯玉米、白玉米等多个品种,试图通过科技改善玉米的质量和数量。
可是情况没有显著改变,玉米品种的变化并没有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正在曾馥平一筹莫展时,他和时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王克林调研走访时发现,环江还有农民在小规模养牛、种牧草,环江个别地方的农民则通过种桑养蚕实现增收。
“办法这不就有了?”曾馥平灵光一现。
他兴致勃勃地去找几位种玉米的农民商量,却吃了“闭门羹”。
曾馥平没想到,自己最先遇到的困难不在技术,而在信任,环江的农民们对科学家曾馥平很客气,却也“敬而远之”——他们并未从心底真正信任这个年轻的科学家。
另一方面,与曾经的曾馥平一样,很多人逃不出种玉米的“怪圈”,因为玉米在农民心中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存方式,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庄稼,他们不愿冒风险改变。在听到养牛、种牧草的消息时,不少农民都摇头:“天方夜谭!”
更多村民听到他要来“游说”的消息后,选择闭门不出。
后来,曾馥平学着入乡随俗,拎上十来斤牛肉,提着一塑料壶的苞谷酒,敲开了村民的门。
“和村民们喝酒的那几天,平时不怎么碰酒的曾馥平每天都喝得不省人事。”王克林回忆。几天后,村民转变了对他的态度,曾馥平成了“自己人”。他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走出了科技助农的第一步。
时过境迁,如今环江人在他和科研团队以及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实现了大幅增收。
曾经的“黑发少年”曾馥平,早已变成60多岁的“退休大爷”,他的青春挥洒在这片土地上,而他的“扎根精神”也传递给了像他曾经一样的青年科学家。
我是中青报数智主播辰辉,一起奔向星辰大海,我们下次见!
中国青年报社 出品
记者:李瑞璇
编辑:邱晨辉 原春琳
剪辑:吕韦谦(实习生)
数智主播生成:李瑞璇
图片和视频来源:视觉中国、李瑞璇
本次播报由中国青年报“青年语料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