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江苏省苏州中学公布的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名单引发广泛关注。13名录用者中,清华6人、北大4人,博士8人、硕士5人,且无一人师范专业出身。
近些年,名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现象备受关注,中国青年报1月6日的相关报道,《别让“名校毕业生入职中小学”成为噱头》也在刊登当天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这一现象屡屡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归根结底,源于人们心底的两大疑问。
其一,名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是不是人才的浪费?
客观而言,高学历、名校毕业生投身中小学教育,确有诸多积极意义。尤其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知识迭代日新月异的今天,来自顶尖学府的学子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前沿视野,他们的加入,犹如从源头注入活水,给中小学的教学带来活力。优质人才向基础教育流动,有利于整体提升中小学教育水准,形成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再有,身教大于言教。高学历、名校背景的毕业生的自身成长经历、治学态度对中小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榜样,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让更多的创新人才的萌芽“破土而出”。
其二,名校毕业生能否顺利蜕变为名师?
都说“名师出高徒”,高学历、名校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就能成为“名师”吗?
不一定。
教育是一门专业,绝非仅靠高学历就能驾驭。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掌握学科知识外,还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深谙青少年成长规律,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教育情怀。数学博士如果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即便满腹经纶,也可能在三尺讲台上“碰壁”。
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不少于26学分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通过该计划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小觑,不能让“名校”“高学历”成为一些学校的宣传噱头,如果“名校”“高学历”成为中小学招聘教师选拔的重要标尺,“唯名校论”可能将一些真正热爱教育、经过专业训练的师范毕业生拒之门外。
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曾经多次提到,要想从事教师这个职业,首先要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要把儿童放在第一位。
按照这样的标准,热爱,要排在学历和名校光环的前面,毕竟,孩子的成长不仅仅需要知识,还需要爱心、耐心和陪伴。
教育必须回归本真,名校光环与高学历固然亮眼,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是中青报数智主播辰辉,一起奔向星辰大海,我们下次见!
中国青年报社 出品
记者:樊未晨
编辑:原春琳 邱晨辉
剪辑:吕韦谦(实习生)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视觉中国
本次播报由中国青年报“青年语料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