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2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我们社团有100多名同学,这次参加月球样品展开幕式有32个名额,一发通知立刻就抢没了。”北京航天图强小学浩淼之星天文社负责人曹玺成今天一大早就带领30余名小学生来到北京天文馆,赴一场天文盛宴——“问月——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展”。
展览现场,嫦娥五号模型。北京天文馆供图
该展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北京天文馆承办。据展览策展人、北京天文馆宋宇莹研究员介绍,本次展览共计展示了0.6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涵盖了月壤的各种形态,包括撞击玻璃珠、矿物颗粒、撞击玻璃等,还展示了阿波罗17号采回的月岩、西北非月球陨石等极为珍贵的月球样本,是国内目前展品形态最为丰富的月球样品展。
展览现场。曹玺成 摄
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的发问从未停止。月亮究竟是什么?月球上隐藏着什么未知?未来如何开发和利用这颗神秘的天体?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带回月壤样品,月球样品科研工作随之展开。在宋宇莹看来,“问月”展不仅是一次科学成果及科学知识的展示,更是一次探索人类与月球关系、激发宇宙奥秘好奇心的科普活动。
宋宇莹希望将展览的科普价值放到最大,特别是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看懂,展览以层层推进的“问答”形式展开,月球到底是什么颜色,这些颜色是如何产生的,月球上的“石头”为什么有这么多种形态等引导性问题按照科学逻辑推进,从过去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带领观众一步步揭开嫦娥五号月壤的神秘面纱。
小学生与展览互动。张茜 摄
作为展览的第一批观众,北京航天图强小学浩淼之星天文社的同学们兴奋不已,在展览入口处就开始和讲解员交流切磋月球知识。
“坏了!小朋友们够不着显微镜!”宋宇莹看着孩子们队伍渐近,突然意识到展览现场设置的三台用来观察撞击玻璃珠、矿物颗粒、撞击玻璃的显微镜的位置对于小学生可能过高,一遛烟儿冲向天文馆大厅深处,不一会儿一手拎了一个蓝色大盆又跑了回来,还有一位女同事抱着一个灰色圆墩儿紧随其后。宋宇莹将蓝色大盆倒扣着,和灰色圆墩儿一起组成了三个临时观察台。
很快,这几台显微镜果然成为孩子们关注的焦点,大家自觉地排起长队,排在后面的同学还焦急地催促前面的同学不要占用太长时间。一个小女孩儿便对着显微镜举起了粉色的电话手表,迅速拍下了一张月壤的显微照片,待回家仔细端详。
小学生用电话手表拍下月壤显微镜图片。张茜 摄
除了显微镜,展览还通过精密的机械臂、大直径半球透镜、XCT扫描和三维数字重建技术展示月壤。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公众还可以沉浸式体验嫦娥一号、嫦娥四号和嫦娥六号 “绕月”“落月”和“采样返回”过程。
“我特别喜欢月亮!小时候在我姥姥家的院子里经常看,姥姥还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但我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月壤到底是什么样的,很想看一看。”观看展览后,一个名叫吕玥的五年级小姑娘激动地对记者说:“我特别庆幸这么小的时候就实现了我的梦想!我以后更加明确了要做一个航天工作人员,我还要探索更远的太空,比如可以去火星上取土壤,或者去比邻星上采集。”
为什么要探索更远的太空?小姑娘回答:“因为我们现在的探索已经证明了人类只是太空中微不足道的一小分子,所以我想继续了解深邃的太空。”
参观展览的孩子们在打卡区合影。 曹玺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