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一个文物古籍展引发的边际效应

发稿时间:2024-12-18 13:19:00 作者:宛言 来源: 长安街知事

  (一)

  很多人包括策展单位自己,可能还没意识到,15个月前开展的一个文物古籍展,最近开始显现出它的边际递增效应了。

  12月16日,从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和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展示研讨会上传出消息:

  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以下简称文物古籍展),自2023年8月1日开展以来,全国广大党员干部、大中小学生、民族宗教等各界人士和外籍友人、归侨华侨、在华留学生等超过27万人次参观,这还不包括全球广大网友的线上“云观展”;

  3000多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集体参观,全国各地群众踊跃预约观展。位于长安街上的民族文化宫文物古籍展厅,一时成了“网红”打卡地。

矗立在西长安街上的民族文化宫

  (二)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去年全国博物馆举办的4万多个各类展览中,这个文物古籍展“出圈”了。同期,国内也有很多同类的文物、文博、文化主题展览,为什么它火了?

  首先,文物古籍展的主题,重大而特别——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策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现已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据主办方介绍,文物古籍展是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主轴,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举办的首次主题展览,也是第一个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为主题的专题展览。中央主流媒体评价这是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真正做到了用正能量澎湃大流量。不少文化名人在观展后表示,文物古籍展开创了历史,这是第一次以中华民族为主题的展览,也是第一次贯通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历史的展览,高度非同一般。

“大交融”单元展厅内景

  还有,文物古籍展的内容,入眼又入心——见物见史见精神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何以中华?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每个中国人都要面对的问题,需要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答案。据国家民委公开披露,他们从民委系统15万件文物、50余万册古籍中精挑细选体现共同性、融合性的难得一见的珍品,从各省(自治区)市借展复制展品,总共筛选出2100余件展品,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用中华民族整体史观讲好小文物背后的大历史,让每一位参观者同频共振、知所来去、心有所归。

“大团结”单元展厅内景

  这个展览还用大量文物古籍实证讲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在直面“热点问题”的同时,还呈现了一些“冷知识”和好故事,比如箜篌、羌笛、琵琶等胡乐随着丝绸之路从西域东传中原,而融合了胡乐艺术的中原汉地乐舞也不断回传至西域,“洛阳家家学胡乐,万里羌人尽汉歌”。

  “好的展览是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场所”。文物古籍展不仅是知识普及,还是心灵深处的认同,入耳入脑入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看来,展陈中的一件龙舟模型,有24位不同民族的划手齐心协力划动船桨,这是各民族龙舟竞渡过端午的真实还原和艺术再现。

展览中陈列的各式民族乐器

  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副馆长、讲解员团队负责人罗吉华研究员介绍,为了讲好这个政治性、思想性、学理性都非常强的展览,讲解员们挺膺担当、研阅资料、请教专家,前后熟知70余稿百万余字的讲解词,采取分众化、定制化、精细化等方式,对不同类型观众进行专属讲解和延伸讲解。

  再有,文物古籍展的形式,活态加动态——真正让文物古籍“活”起来让展览“动”起来。

  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文物古籍展设置了“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注重视觉、听觉、触觉体验,在实体形态的文物古籍基础上嵌入了音乐、游戏、非遗等互动环节,在“听看学思”中提高认同度。

  比如,“瓣瓣同心”花瓣古籍墙、“同声共振 鼓舞中华”等在寓教于乐中增进对共同家园、共同身份、共同名字、共同梦想的情感认同;再如,“中华典藏”“民族走廊”等沉浸式体验,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手段,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展馆内的“中华典藏”等交互式体验场景。头顶点点繁星勾勒出一幅古星象图;脚下“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等缓缓汇入“中华文明之河”

  前不久一个团体来参观,当多位观众的手一起触碰铜鼓同心圆时,《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随即响起,背景投影里也变幻出绚丽色彩。这样的场景感染了所有人,大家不由自主地跟随音乐,唱起了这支歌。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丁希松说:展览这种形式特别吸引青少年,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每一位走进展会的参观者,都能亲身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多姿多彩,深刻感悟到党的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主办单位还让这个展览“动”起来。比如,不断丰富展陈内容,最近新增了西藏专区等,举办中央政府与历世达赖班禅往来文物展,实证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以图文展板形式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图片展”,在全国各地流动巡展。主办单位称,目前已与山东青州和新疆喀什、吐鲁番等地达成巡展意向。目测接下来,一些群众在本地就能看到文物古籍展了。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时带至西藏的长鼓和琴,两件展品成为备受关注的“明星展品”

  (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眼见为实,事实胜于雄辩,共识方能共鸣,文化认同才是最根本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有形有感有效。

  这次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说,博物馆在讲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各种文物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从而达到以史育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新疆博物馆副馆长于志勇研究员更是不吝美言归纳了“十个之最”——站位最高、定位最准、主题最新、内容最全、素材最精、讲解最美、形式最佳、宣传最棒、人气最火、品质最优。

全国各民族青少年组成的“同心营”营员们在认真聆听讲解

  与会专家肯定了文物古籍展的创新实践,称其“落实了新史观、建立了新叙事、树起了新标杆、拓宽了新渠道。”他们更提出,文物古籍展探索了一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所谓有形,就是见诸形象、形式和形态,体现在文物展品的“实证”+“史证”+“物证”+“见证”等价值要素上。文物古籍展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见诸文字、文化、文明等载体,以看得见的具体形象、沉浸体验的互动形式,开展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

  比如文字方面,用古籍实物和图片说明了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古壮文、古布依文等,都是借用和仿照汉字创制的;

烫金百褶油布伞

  比如展出了很多非常珍贵、难得一见的文物,像大藏经甘珠尔、金本巴瓶、铜鼓、文成公主进藏的琴、烫金百褶油布伞等。这些文物背后,无不体现了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

  文物古籍在历史叙事中自带流量。观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一位来自西藏的群众感叹:“几件班禅、达赖敬献中央的礼品,之前在西藏没有见到过,原来都放在这个展览中了,这是历史的见证。”一位来自贵州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留言:“看了展览,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我们本来就同根同源,都是中华儿女。看到桃花石可汗铜币,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都是向东看的,心向中央。”

  出土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铜币上印的“桃花石”意指中国

  所谓有感,就是引起认同感和共鸣,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类同相感、声同则应”,只有同感,才能共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汉时期铸造的铜鼓,成为中原与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

  比如,刚刚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民族文化宫文物古籍展讲解团队,她们的讲解心得就是“共情共鸣讲好每一件文物的故事”,使观众切身感受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血有肉、可感可知。

  据主办方介绍,讲解员来自不同专业,讲解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讲解了上百场之后,对元世祖忽必烈赐予萨迦法王八思巴的盔甲、《贡嘎坚赞口述传记》等文物就如数家珍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各民族交流交往的历史、涉及民族地区的知识,更是做到了“张口就来”。

  再比如,文物古籍展现场还举办配套推出独具特色的驻场演出。目前已举办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等三地乌兰牧骑的驻场演出,青海省文化宣传月、青海果洛文艺节目巡演和浙江丽水景宁畲族驻场演出、中央民族大学现场演出等活动70多场,吸引大批观众驻足观看、现场掌声不断,通过“展览+演艺”的方式,提高观众的获得感、认同感。

“乌兰牧骑”在文物古籍展驻场演出50天,赢得现场中外观众好评

  所谓有效,就是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效果、提升治理效能、产生凝聚效应。文物古籍展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以学术讲政治、以历史释原理,深刻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讲清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各民族自古以来在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以及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客观存在实体,以展览展示的方式,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汉唐时期的《春秋公羊传注疏》,也是当时的学者们对最早出现“大一统”字样的文献《春秋公羊传》的注解本

  文物古籍展还针对断章取义歪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些错误史观,进行有理、有据、有力批驳,既超越了传统王朝史观、汉族中心史观、狭隘民族史观,也有力批驳了“内亚史观”“新清史观”“征服王朝论”等源于海外的错误史观,促进各方面进行历史观“对齐”。

  比如,针对不同观众类型进行专属讲解和延伸讲解。特别撰写少儿版讲解词为青少年群体讲解,增强故事性和趣味性;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为边疆民族地区的观众 “双语”讲解;在给国外观众讲解时,着重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共产党是对少数民族最好的政党等。

讲解员为中组部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讲解

  比如,在展览中,辽宋夏金诸政权关于都城形制、佛塔、历法、瓷器等内容的对比,让文物古籍“说话”,进一步实证辽宋夏金时期经济聚合、文化交融、共续“中国”正统的历史。

  《圣朝混一方舆胜览》是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元代地理总志,记录了元代各行政区的山川人物、沿革本末等

  比如,展览吸收了历史、考古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阐明了六千年前,一个早期的中华文化圈已经形成,理清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脉络,通过文物古籍等史料建立了一套贯穿500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新叙事体系,还为构建自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最终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多重叠加效应。

  (四)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学校。一个文物古籍展,更是一个大课堂,其影响之深之广,叠加效应和边际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有集聚效应,凝聚人心。展览展示是铸牢共同体、增进共同性的重要手段。文物古籍展以文化人,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以强大的向心磁石效应和文化聚合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寻根中华民族大家庭。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需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这次研讨会上,民族文化宫联合各方还发起了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展示联盟”的倡议,动员更多的机构参与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工作中来。

  除了平日川流不息的观众,目前,民族文化宫已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立足展览内容研发博物馆课程,在大中小学生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讲解员在“博物馆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中给小学生们讲解

  还有示范效应,引领带动。文物古籍展的创新举措,为全国博物馆行业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了样。国家民委指导民族文化宫,积极支持民族地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馆),将文物古籍展形成的机制和模式,贯穿到了多个主题馆建设的全过程,先后并正在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海南等地有关展览撰写展陈大纲,通过在京开设交流培训班、到地方进行现场指导等方式,针对讲解员开展综合素养、讲解发音、讲解经验分享等内容培训。

  比如,在今年8月的第十届“博博会”上,中国博物馆协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主题。故宫博物院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成功举办“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这是截至目前,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最大规模反映元、明、清三代民族关系史的综合性展览。浙江省博物馆也先后成功举办精品展览走进边疆和“良渚之光”“我爱浙疆·文润百年”等主题巡回展。西藏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相关展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推介活动中屡获殊荣。

  再比如,围绕铸牢主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原创的《新疆历史文物展》,旗帜鲜明地深刻阐明文物展示宣传所面对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决反对歪曲、捏造、编造、篡改新疆历史。西藏博物馆的《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首次将西藏地方史与中国国家史进行全面贯通的文物史料陈列,以物叙史,实证西藏新石器时代文物反映与祖国内地早期文明的共源性,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故事。广西民族博物馆在今年6月—10月制作推出了“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凝心聚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等等。可以说,这些展览或多或少都受到国家民委文物古籍展新的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引领和启发。

  更有溢出效应,融通互鉴。业界有分析认为:博物馆及其展览所体现的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得本国国民与国外观众较易产生信任并留下持久性印象,以非强制的精神牵引力塑造文化向心力,更容易实现浸润思想人心、消弭文化分歧的传播效果。

北京大学“东方奖学金”项目学员参观文物古籍展

  从国家民委官微上看到,去年以来,国家民委的很多外事活动中,不管是中亚、东亚还是拉美、欧洲、澳洲的来访团组,参观文物古籍展已经成为一个惯例,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外宾团组。文物古籍展讲解团队为此撰写了国际版的讲解词,制定了英、德、法、日、西班牙、葡萄牙文宣传方案,培养了一支英文讲解队伍。事实上,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播撒的种子走向更多更远的地方。

  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起到积极的借鉴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未来视角和全球视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现场陈列的各式铜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就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要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这样的现象级展览,给社会各界立一个“铸牢”宣传领域的标杆。

  撰文:宛言

  图源:新华社、北京日报、中国民族报社、民族文化宫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