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鸡”这件事上,也要掌握关键育种技术
发稿时间:2024-12-03 14:2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刘静
养殖舍内的每一只肉鸡都带着个体识别设备,旁边是肉鸡料重比自动检测装置。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为每一只肉鸡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智能身份标签”。甚至,每只肉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摄入量和体重增长情况,都可以被精确记录……
11月底,记者参加为期一周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在湖南长沙、常德的田间地头,在工厂的流水线和研究者的实验室里,看到了“吃鸡”的技术含量。
11月29日,在湖南常德石门县的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对鸡肉进行检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摄
湖南农业大学家禽育种教授张海涵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主要的肉鸡品类为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其中白羽肉鸡占据绝大部分市场,而黄羽肉鸡正在准备打开新局面。他提到,黄羽肉鸡的未来趋势是冷鲜,而非活禽。
“我校与企业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模式,致力于优质鸡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技术研发,深耕优质鸡品种培育以及种质创新,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优质鸡基因组选择策略和表型精准测定体系,培育出10个各具特色的优质鸡品系,形成3个优质鸡配套系新品种,提交国审品种2个,研发出肉鸡育种芯片1项,新技术已应用于2.4亿羽商品肉鸡,年产值提升上亿元。”张海涵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品牌经理丁文家则对记者感慨,在“吃鸡”这件事上,只有“掌握育种关键技术”,才能“对我国已有品种进行特有性状遗传改良,从而优化升级,弯道超车”。
丁文家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中国人曾经对鸡肉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国外引进的白羽肉鸡。这些肉鸡因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而备受欢迎,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在种源上长期依赖进口。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可能带来供应链的不稳定。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积极投身于推进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终于在2021年成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广明2号”白羽肉鸡新品种。
为了推进“广明2号”白羽肉鸡育种改良之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华智生物联合产学研多家单位成立白羽肉鸡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24年发布国际首款家禽抗病育种智能血液分析仪,标志着家禽抗病育种领域表型鉴定智能化设备实现零的突破,为家禽抗病育种提供了高效、便捷、准确的智能化数据化工具。
通过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科学家能够更精准地挖掘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肉质品质。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加速了肉鸡品种的国产化进程,还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优良的种子,优良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才能出好的结果。“良种,良法”,在引进、培育和优化动植物品种方面,华智生物副总裁王朝晖用这4个字做总结。
“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大在育种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和引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断提升家禽育种水平和创新能力。”张海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