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我们的人民城市丨上海杨浦:人民城市幸福样本“炼成记”

发稿时间:2024-11-04 21:09:00 来源: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央广网上海11月3日消息(记者冯丽)提起上海杨浦,过往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里深深嵌入的工业基因。岁月变迁,奋楫者先,曾经的“杨树浦”正悄然变身“杨数浦”,曾经的“工业锈带”蝶变成“生活秀带”“创新秀带”,曾经孕育“麒麟之才的摇篮”正变为越来越“YOUNG”的人民之城。

  上海杨浦滨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雕塑(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上海杨浦区得名于杨树浦路和杨树浦港。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这里生于江畔,长于创新,立于人民,正奋力打造人民城市的最佳实践地。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金秋时节,央广网记者走进上海杨浦,从细微之处感受杨浦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生活秀带“乐享city”

  杨浦滨江,花开正艳。上海杨浦滨江秀带广场附近的大片粉黛乱子草正值花期,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粉红色的云雾笼罩在绿地之间。

  杨浦滨江秀带广场附近的大片粉黛乱子草吸引市民驻足拍照(央广网发 杨浦区新闻办供图)

  “我就住在附近,以前遛弯经常要乘坐公交车去远处的人民公园,不夸张地说我一天至少来这逛一两次,滨江就像自家的‘后花园’。”年过七旬的市民陈阿姨感叹着:“现在环境变好了,生活在这里很舒服的!”

  陈阿姨指着黄浦江笑着说,现在家里亲戚朋友来了,都要带他们来杨浦滨江走一走,拍拍照,“我们从来不去外滩,从这里就可以看到黄浦江最美的江景。”

  “以前,这里是一个码头,沿江还有很多工厂。这条路也是没有的,想来江边吹吹风、看看码头工人更是不可能的。”陈阿姨的老伴吴叔叔是土生土长的杨浦人,他一边细述着“滨江故事”,一边指着不远处的渔人码头,“那时候就在想啊,杨浦滨江啥时候能让我们过来吹个江风散个步呢。”

  杨浦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处黄浦江下游西北岸。杨树浦区域是近代上海城市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工业区,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杨浦滨江见证了上海百年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等十余项“全国工业之最”都在杨浦诞生。

市民在杨浦滨江跑步(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天热的时候,滨江早晚人更多,小朋友玩滑板车,老年人结伴散步或座椅上休息,像我一样的上班族就来这里运动健身,有时候也喜欢在这里放空一下……”在附近工作的周先生一边做运动拉伸,一边讲述着他眼中的滨江。

  漫步于杨浦滨江步道,阵阵江风夹杂着淡淡的江水鱼腥味拂过,江面上时不时传来货船的汽笛声。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工业遗存博览带、原生景观体验带、三道交织活力带“三带”融合。曾经人民城市理念诞生的地方,如今已成为了广大市民游客的“乐享地”。

  在工人新村感受“城”就美好

  从“锈带”到“秀带”,变得不仅是“风景独好”,还有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的“两万户”工人新村蝶变就是一个缩影。

杨浦长白228街坊一隅(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我是2015年到路二居民区担任书记的,当时参与了我们228街坊‘两万户’全程的‘3个100%’的协商征收工作。”提到228街坊焕新,上海市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长白路第二居民区的党总支书记李芳说。

  “以前别人问住哪,居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住在工人新村‘两万户’。现在他们会很自豪地说‘我住长白228街坊’。”李芳全程参与并见证了228街坊从老破小,变成现在像花园一样美丽的街坊,用她自己的话说:“作为一个全程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感到非常自豪。”

  从“不愿意说自己住两万户”到主动介绍“我就住在228街坊”,背后折射出居民对杨浦人民城市建设的认同感。

  “只见一轮落日照红了半个天空,把房屋后边的一排柳树也映得发紫了。和他们房屋平行的,是一排排两层楼的新房,中间是一条宽阔的走道。”在小说《上海的早晨》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工人新村。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诞生的城市。228街坊是1952年上海兴建的第一批“两万户”工人住宅之一。曾经这里是产业工人向往的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低低矮矮的两层楼“两万户”工人住宅环境日益变差,空间也越发逼仄。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设置什么。”李芳回忆说,228街坊整体风貌的改建过程中,杨浦区以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为引领,坚持意愿征询率、协商签约率、搬迁交房率“3个100%”,三个指标少一个都不能算成功,将物理空间的改造和公共服务的植入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打造人民城市样板间。

  午饭时间,市民在杨浦熊猫饭堂排队选择菜品(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不出长白,不开心就去食堂。”这是很多生活在长白街道的居民开玩笑时常说的一句话。

  焕新归来的228街坊,各项功能一应俱全。长白新村街道广泛听取居民建议,在保留城市肌理、留住“乡愁”的基础上,引入社区食堂、便民超市、平价健身、公共绿地等多项普惠民生功能,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228街坊老居民王莉敏笑着说:“社区的长者食堂(熊猫饭堂)吃饭很方便也很实惠,我们老年人有优惠卡,餐餐不重样,营养又健康。不想做饭的时候,还可以带一点回去吃。”

  熊猫饭堂负责人朱凯忠表示,“为了让利百姓,社区长者食堂每餐大概有130种品类,所有菜品晚上8点后全部6.8折出售。”

  如今一个写着“跨越70年,我在228等你”的指示牌,立在228街坊大门不远处,很多慕名而来的人纷纷到此“打卡”一游。老居民说这里变美变宜居了,新“客人”感叹这里太“YOUNG”太方便了。

  在“杨数浦”见证创新“YOUNG”气

  行走在创智天地,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南接五角场商圈,北达新江湾,坐落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之间,没有围墙,没有大门,高校、老旧小区、大学路生活街区错落有致。目之所及,遍地潮流小店,绿树成荫花相伴,年轻时尚之感扑面而来……

  杨浦大学路附近集聚众多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创智天地是杨浦大创智创新示范园区(简称“大创智”)的核心地带。大创智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科创社区,自2004年开工建设,如今已成为了上海的知识高地和创新策源地。

  2014年,听闻上海杨浦大创智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营商服务,几个年轻人在杨浦大创智孵化器租下了几个工位,钻研实时音视频技术。2020年,这家“浦生浦长”的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如今,工位数量已经从“几个”变成了“几层楼”。

  这家企业叫声网,专注于音视频互动底层技术的研究,全球集成RTC能力的App中超过一半使用过声网技术,服务已经覆盖了社交、娱乐、医疗等20多个行业的200多种场景。

  起初为了走国际化路线,声网创始人兼CEO赵斌本想把研发中心放在硅谷,但在硅谷挖了一圈人,发现实时音视频领域的人才并不多,反倒是自己“记在小本本里”的技术大牛多数在国内,而大创智恰好满足天时地利人和。

  如今大创智8.2平方公里的创新热土上,聚集了4600余家大大小小的“双创”企业,区域总营收超3000亿元,字节跳动、哔哩哔哩、叠纸科技、AECOM、声网、商米科技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在此“星罗密布”。

  “我们是不会离开杨浦的。”声网公共事务总经理陈宝金笑着说,杨浦有非常好的产业生态,数字经济集聚,为声网等实时互动云服务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还能促进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我们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很多企业就像朋友一样,从青涩初创期一路相扶走向发展壮大,有交流也有合作”。

杨浦大学路街景(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公司楼下就是大学路,有很多潮玩美食,晚上没事报名KIC夜校充充电,周末参加大学路市集‘逛吃’city一下,工作、生活两不误。”远望谷今年7月刚刚入驻创智天地,李明璇跟着公司一起“搬家”杨浦,在她看来,杨浦很有朝气,对年轻人也非常友好。

  截至目前,杨浦区数字经济企业总数已经超过7000家,广泛分布在工业设计、云原生、工业互联网、金融科技等领域。其中,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年营收2600亿元,增幅达18.7%。

  从前“闻江不见江”,如今“潮平两岸阔”。五年来,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凸显工业美学与海派风貌的打卡点越来越多,随着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也“水涨船高”,杨浦正在奋力做好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振作杨浦一股劲“三篇大文章”。

原标题:我们的人民城市丨上海杨浦:人民城市幸福样本“炼成记”
责任编辑:白珂嘉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