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长们对孩子眼睛越来越重视,“眼轴”也越来越火。很多家长朋友像关注孩子身高一样,密切关注着孩子的“眼轴”,希望眼轴长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如果能不长就最好了。
朋友圈里还经常看到这样那样的“传说”——用了一些近视治疗手段,以前飞涨的眼轴不仅不长,还大幅度缩短,近视就这样被“治愈”了。虽然半信半疑,但有时还是希望自己孩子的眼轴也能缩短,近视也能被治愈,也能不用戴眼镜。
眼轴是真的能缩短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眼轴缩短这件事呢?
眼轴可以缩短吗?可以
眼轴可以持续、大幅度缩短吗?不能
当我们讨论眼轴时,
我们讨论的是什么?
在讨论眼轴变化之前,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什么是眼轴,眼轴是怎么测的。
简单说,眼轴也就是眼球前后径的长度。
在小朋友小的时候,眼轴往往比较短,眼睛偏向于远视;随着年龄的增加,眼轴逐渐增长,随着眼轴的增长,远视的度数逐渐降低,来到正视,也就是不近视不远视的状态;随着眼轴的继续增长,开始出现近视;眼轴长得越长,近视度数也就越高。
以上就是绝大多数近视眼的发展历程,眼轴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眼睛度数的变化。所以,其实非常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孩子眼轴的变化。
但有些家长频繁带孩子测眼轴,甚至一两个月就测一次,自己的情绪也被眼轴的波动所牵动着。这样是不是有必要呢?咱们先来看看眼轴是怎么测的。
我们的后极部眼球壁分为3层,最外层是巩膜,质地比较坚韧;最内层是视网膜,用于感光;中间一层是脉络膜,也就是血管层。视网膜和巩膜厚度通常稳定,而脉络膜作为一层高度血管化的结构,其厚度在血流变化时会发生快速的、较大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0.2mm~0.3mm(200μm~300μm),人群中脉络膜厚度可以在0.1mm~0.6mm间波动,跟年龄有一定相关性,且个体昼夜变化大,特殊情况下(如炎症时)脉络膜厚度甚至可以达到1mm。严格来说,眼球的前后径指的是眼球壁外层-角膜到巩膜的距离,而眼轴并不完全等同于眼球前后径。目前常用的眼轴测量使用的是光学方法,稳定注视时视轴从泪膜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距离就是眼轴测量值。
前面提到,在视网膜和巩膜之间有一层脉络膜,当脉络膜厚度增加时,会把视网膜向前推,眼轴的测量值就会变小。脉络膜厚度对眼轴测量值的影响是不能忽略不计的。有时候眼球前后径大小没有很明显的变化,但脉络膜厚度稍有变化,眼轴测量值也会相应有一些变化。
所以,频繁测眼轴,眼轴测量值长一点、短一点,有可能真正发生变化的不是眼轴,而是脉络膜厚度。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
眼轴长度的变化?
主要因素包括:
自然光;
视觉环境,尤其是离焦诱导、调控的眼球发育;
脉络膜血流。
如果户外活动时间短,眼睛接受自然光照少,长时间、持续近距离用眼,长期来看会促进眼轴增长;增加自然光线下的户外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眼轴自然生长的速度会变慢。
目前基于离焦理论的近视防控手段,如角膜塑形镜、离焦框架镜、离焦软镜,也显示出一定的控制眼轴快速增长的作用。
关于第3点因素,目前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脉络膜可能在巩膜供血、供氧、生长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脉络膜血流、脉络膜厚度、近视发生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具体调控机制如何,仍不明确。脉络膜厚度和脉络膜血流之间,并不能画等号。
也就是说,长期来看,脉络膜血流增加是否会使脉络膜厚度增加,增加脉络膜血流和厚度是否可以使近视进展变慢,自然状态下如何持续增加脉络膜血流,都还不清楚。
可以肯定的是,短时间脉络膜血流增加,脉络膜厚度增加,眼轴测量值会变小。通过光热效应或其他不可持续的、非自然的机制让脉络膜变厚(可以理解为充血),确实可能短期带来眼轴测量值变短的效果。但长期看,效果是否能维持,脉络膜是否可以持续越来越厚,高度充血的脉络膜是否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尚且不得而知,咱们还需要参考更多的临床数据来寻找答案。
眼轴能缩短吗?如果可以,
能持续、大幅度缩短吗?
眼轴缩短,短期可能来自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如果长期不变或者缩短,那么大概率角膜到巩膜的距离是真的得到了控制和缩短,这种度数的回退是比较稳定、自然的,也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类型的眼轴缩短也是临床上最少见的。目前大多数孩子白天上学,晚上还需要写作业,在这种生活学习用眼模式下,这种情况非常非常少见。
所以眼轴是可以缩短,但眼轴在健康状况下持续、大幅度缩短几乎(请注意是“几乎”,不是“绝对”)不可能。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眼轴缩短这件事?
看完以上内容,希望大家能和眼科医生一样,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眼轴的缩短。
家长多多和孩子一起在户外活动玩耍,养成良好的近距离用眼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积极的心态、愉悦的心情,采用循证医学证明有效且安全的医学手段。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