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景区猎场徒手抓“野猪”“野兔”“山鸡”,抓到还可以现场加工或免费带走——据10月19日新华社报道,近日,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一景区“徒手逮猎”旅游项目引发质疑。涉事景区回应称,视频中所谓“野猪”实为野猪与家猪的杂交品种,“野兔”“山鸡”则分别为人工饲养的比利时兔、环颈雉。
景区为增加游客体验感,结合当地群众狩猎、杀年猪习俗开发上述旅游项目,看似有一定的文化考量,实际却存在诸多问题。
在法律和安全层面,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全面禁止食用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在内的野生动物,旨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而景区推出的“逮猎”活动,明显违背了这一立法初衷。此外,在“逮猎”过程中,如果动物逃脱并对周边环境或他人造成损害,景区则需承担相应责任。而且,这些动物在放养过程中可能携带病菌、病毒、微生物,游客自行带走处理,会有不小的健康风险。对此,当地文旅局已回应称将协同相关部门对该项目的安全性,以及检疫、宰杀的规范性进一步监管。
在价值导向方面,“逮猎”活动也与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革除滥食野味陋习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旅游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其在一定程度上还承担着传播文化和观念的使命。上述景区的雷人项目,或将向游客特别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传递不良价值观,使其对野生动物保护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影响其日后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为选择。
随着消费者对旅行体验的需求不断增加,近来一些景区纷纷推出新奇旅游项目以吸引游客眼球。然而,热闹的表象之下,我们仍需要一些“冷思考”,为了一时的“博出位”、引流量而搞“逮猎”、弄“野猪”之类的噱头,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倒不如静下心来,找寻差异、挖掘特色,在展现文化内涵上多下功夫。
更重要的是,即使引来了流量,也须以合法、安全、正确的方式接住。这也提醒景区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充分考虑项目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只有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避免陷入短期逐利的陷阱,才有可能打造出既有吸引力又安全可靠、既充满创意又符合法律规范的产品和服务,稳稳接住爆火之后带来的“泼天富贵”,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各地在文旅发展上持续表现出“拼”和“卷”的劲头,但具体到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运营上,景区应取法有道。关注热度固然重要,但热度上来后景区也要善于利用和转化,尤其要防止剑走偏锋。须知,游客真正期待的,是优质的产品、周到的服务以及良好的互动,而非蹭一时热度的博眼球。“蹭热点”的实质是“赢人心”,立足自身特色优势,精准找到创新与发展的契合点,推动旅游产业朝着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用网友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呈现,如此方能持续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