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细长的沟谷、隆起的山岭、弯曲的沟槽以及各种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断裂等细节被记录了下来。一群中国科学家用了近10年的时间,绘制了30幅月球标准分幅地质图,形成了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
“看了图集就知道月球哪里地形平缓,哪里高山起伏,哪里有盆地,会对月球的开发和利用起到重要作用。”近日,在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欧阳自远介绍了月球地质图集。
从2012年起,欧阳自远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组织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科学家和制图人员,开展了1∶250万月球数字地质图的研编。图集包括《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集》和《1∶250万月球分幅地质图集》,其中《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集》包含《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1∶250万月球岩石类型分布图》和《1∶250万月球构造纲要图》,《1∶250万分幅地质图集》包含30幅月球标准分幅地质图。
这一套月球的“自画像”有超过60种色彩和纹理,还能看到14种线性和环形构造,以及20种不同的标识,看到月球上绝大多数地理地貌与地质单元。绚烂的色彩代表着月球历史的“三宙六纪”。
图集上大片蓝色区域,对应月亮上最显眼的暗色区域,被称为“月海”,包括雨海、澄海、静海等众多“海域”。刘建忠解释,“月海”之中并不存在水,而是由玄武岩岩浆覆盖了低地,形成了低洼的平原。
由于小天体撞击和岩浆活动,玄武岩岩浆自月表之下喷薄而出,冷却堆积成广袤的月海。在《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集》上,月球出现了蓝色到深蓝色区域的变化。其中蓝色深浅,代表着玄武岩之中钛含量的高低,颜色越高则含量越高,所处的年代也不同。
主图《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利用青、黑、黄、品红4个基色叠印出共150种颜色,对月球进行“三宙六纪”的地质年代划分;识别并标记全月12341个撞击坑、81个撞击盆地、17种岩石类型、14类构造,建立了统一的盆地建造亚类的分类体系。
与地球不同,月球是以内外动力作用并重演化的星体。刘建忠解释,早期月球内动力占优,后期则是外动力为主。经过上亿年的宇宙生活,如今月球表面呈现的沟谷、山岭、盆地等地形,主要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
为了“看得更清晰”,科学家们还增加了岩石类型分布图,利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组成特征,反映月球化学演化和热演化的历史。而地质图侧重表达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撞击构造及建造的演化。
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一直在继续。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美国地调局开展月球地质编图,完成了6幅1∶500万的地质图覆盖全月。尽管在2020年4月,美国重新发布了1∶500万的统一地质图,但只是对前人图件的整编,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新的地质图发布。
如今这套高精度的月球“自画像”,则是以我国嫦娥工程科学探测数据和其他已有月球地质资料、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最新计算机制图技术,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将地质编图与综合研究结合而成。
“用嫦娥工程的数据,来进行月球图集的编制,这是一件让人值得骄傲的事情。”刘建忠说。科学家们通过对月球岩石、地质构造、时代等要素的研究和归集,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月球与行星地质编图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月球地质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形成一份立典式综合集成成果。
“这项工作不仅可以为探月工程科学目标制定和工程实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参考,也填补了我国在月球与地外行星地质图编研方面的空白,为月球起源和演化乃至太阳系演化的研究作出中国贡献。”刘建忠说。
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亮变得越来越清晰了。该图集已集成至我国科学家搭建的数字月球云平台上,服务于月球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我国未来月球探测工程的着陆区选址、月球资源勘查和路径规划。
“下一步要编制精度更高的月球地质图。”欧阳自远提到,未来要进一步促进中国月球探测与月球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