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芒康,什么是你的第一印象?是茶马古道上的璀璨明珠?是远近闻名的葡萄酒?是丛林深处梦幻的达美拥雪山?还是潇洒飘逸的芒康弦子?每一个侧颜无不一一展现出它作为“善妙之地”的独特魅力。而无数侧颜汇聚重叠,凸显出芒康最绚烂的自然人文名胜——千年古盐田。
2008年,芒康井盐晒盐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芒康县盐井古盐田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片历经1300年历史的古盐田,既是澜沧江水的怒歌,也是“察卡洛”人民勤劳智慧的积淀;既保留着最古老的手工晒盐技艺,也创造着幸福生活的崭新未来。
传承
在芒康盐井古盐田,人们坚守着中国唯一保持最完整、也是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的盐业生产。盐,既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也是大自然的馈赠。听祖辈说,从他们记事起便已经用卤水制盐了。相传,云南的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与芒康盐井的达美拥雪山(海拔6434米)联姻,梅里雪山便将兄妹三人中的二女儿“卡瓦措姆”嫁到了达美拥雪山,并为女儿准备了一只金公鸡和一只银母鸡作为嫁妆。卡瓦措姆来到达美拥雪山后,将这两只鸡分别放在了山脚下,金公鸡放在了澜沧江的东岸,银母鸡则放在澜沧江的西岸。自此,西岸的加达村便出现盐井口,每当澜沧江的水位上涨时,江东岸的金公鸡便会随着水位的上涨而往上跳,而江西岸的银母鸡由于在窝里下蛋的缘故,澜沧江的水位上涨而不会躲避,便将蛋都埋在底下。在江西岸加达村的盐田里有很多个大小不一的卤水池,相传便是这只银母鸡的窝。所以,在澜沧江水位上涨的季节,盐民们便会将这些井口堵住,这便是民间传说中盐的由来。
图为澜沧江两岸千年古盐田
“架木为田,汲卤晒盐”,概括了千年古盐田的基础结构和生产技艺。盐田是由陡峭的悬崖、木质盐台和扎实的支撑木构成,盐台上铺满了细细的沙土。走进盐田便可看到少则六个,多则可达十五个木桩来搭建木架撑起的一块块盐田。木桩被摆成方形,用大小不一的木块进行填充,并在上面铺一层沙粒及混凝土,再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打磨表面直到光亮。这种设计使得盐田中的卤水得以向上蒸发,向下渗透,简单而巧妙,实用又高效。盐田下面的钟乳晶盐千姿百态,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水晶宫。支撑盐棚的木料被经年累月地使用,盐水渗透木料在其表面凝结成一层厚厚的晶体,在阳光下璀璨生辉。以前是妇女们肩扛手提将一桶桶卤水送到盐田,如今是借助抽水机将盐田下面卤水池中已经抽好且浓度较高的卤水抽到盐田上。
剩下的事情就是交给阳光和风来绘制它们的作品。一般需静待十五六天,制盐女们也会在卤水成盐的这段时间,加入到这场大自然的绘画当中,她们用铁特制的铲盐工具在一块块薄盐上划出一条条弧线,不一会儿便会形成一个个酷似花瓣的形状,俗称“花盐”,这便是盐在采收之前最初的形状。之所以划成这种形状,更多的是为了使盐得到充分风干。
在采盐这天,制盐女便会用特制的铲盐工具,进行采收。接下来盐的销售依旧延续着祖辈们的方式,有时用人工运输翻山越岭售卖到小镇上的商铺,有时就由男人们通过走马帮的运输方式销售,在悠久的茶马古道上,一队队马群穿行而过,马蹄声、吆喝声、喊价声、问候声交织成一曲动听的交响乐。马匹穿越崇山峻岭,迈过冰天雪地,走过大江大河,历经千辛万苦,将盐运送到四川理塘、云南迪庆、西藏左贡、察隅等地,并换取回物资与粮食。
图为刮“花盐”的姑娘
创新
如今,有“中国最美景观大道”之称的318国道与新生的茶马古道214国道在芒康交会。这里是西藏的东大门之一,每年都有大量游客从芒康进入盐井。勤劳智慧的盐井人民因时制宜将盐的种类进行细分销售。第一种是“结晶盐”,由盐田下卤水池旁边的地表形成,因抽到盐田中的卤水渗透木架而长年累月地滴到地表,从而形成的结晶盐,因结晶盐外形如牛奶般晶莹剔透,故而又称“钟乳盐”。
这种盐不仅可以食用,其观赏价值也极高,备受游客喜爱。第二种是“倒挂盐”,也是由卤水渗透盐田所形成的,但与结晶盐最大的不同便是卤水渗透后,在木架上垂直竖立倒挂形成的盐。“倒挂盐”不仅可以供人食用,也可以将它采收后倒入自家的卤水池来提高卤水的浓度。
图为盐田旧貌换新颜
第三种是千年古盐田中的精华“桃花盐”,是采盐过程中最上层的盐,颜色雪白且品质、口感极好。在每年的三四月份桃花盛开的季节,盐的外形也发生变化,宛如桃花一般,品质和口感更是一年之中最为优质,故得名“桃花盐”。第四种是“红盐”,在盐田中采盐的第二层,因外形偏淡红色所得名。红盐更多是受牧民们的青睐。牦牛、羊等吃了红盐不仅可以膘肥体壮而且不易得病,在生活中用来养生去除脚上的湿气更是一绝。第五种是“褐盐”,在盐田采盐过程中的最后一层,而它的颜色接近于褐色,这种盐通常用于自家家畜食用,或是倒入卤水池中来提高卤水的浓度。
千年古盐田以澜沧江为界分布于江的两岸,西岸是加达村,这里居住的多是藏族,东岸则多居住着纳西族。一江两岸分布着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也让“善妙之地”更加多姿多彩。在历史的长河中,两岸也共同构筑着井盐的生产、创造着地方的盐文化、铸就着命运共同体。
千年古盐田是大自然的赠礼,所生产的盐是风与阳光的巨作、是家庭生计的依仗。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为千年古盐田日益增添新的光彩,原本繁重的卤水搬运、艰险的井盐销售受益于科技的进步、交通基建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扶持,使得手工传承的技艺得以创新,沉重的肩头不再沉重、离家的步伐回到家中,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实践所讲述的动人故事。(中国西藏网 图、文/次仁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