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故乡美食对每一个人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它是我们怀念的儿时旧时光,是人在异乡对乡愁的慰藉,是直击内心深处的那些人和事……除了味蕾上的满足,故乡美食更是赋予了我们很多精神价值。你在他乡会想念家乡的美食吗?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3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8%的受访青年在外地都会想念家乡美食,90后受访青年这一比例最高,为98.6%。
湖北武汉的90后李元在北京工作多年,各种生活习惯基本已经“当地化”,但在饮食上,还一直保留着家乡口味。臭豆腐、宽粉、梅菜扣肉饼、冬瓜山香肠……提起家乡美食,他如数家珍。平时,他的主食也大多是干拌面,他还是一家粉店的常客。“我走南闯北也吃过各地很多好吃的,但吃来吃去发现能直击灵魂深处的还是家乡这个味儿。”
在南京工作的周闵是湖南人,他的老家做菜“无辣不欢”,“每一个菜都要放辣椒,不放辣椒就不做菜”。来到南京,他发现这里的食物口味偏甜,很难吃到家乡的辣味儿,这也让他时不时就会想念家乡的美食。
乔伊是中文系本科毕业生,老家在川渝。她最喜欢的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有一种小吃,外形长得很像春卷,很小一只,皮儿特别薄,里面包着白萝卜丝、胡萝卜丝、海带丝等,包好后只留一个小口,把醋倒进去,然后必须马上将其放入口中,否则醋会流出来,影响口感。这个小吃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名字,叫‘冲’,以前我们那儿都是小推车推着卖,经常是大家围着小车就吃了,所以吃这个小吃的参与感特别强。而且因为味道独特,吃着更是满足。但是现在卖得很少了,原来一块钱能吃上好几个,现在得两块钱一个了。”
乔伊现在在北方读大学,刚来的时候,她很不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我们老家喜欢喝汤汤水水,不太占胃的空间,一餐能吃很多样菜,再喝点汤,感到挺满足。北方就是要吃主食,可能一碗还没下肚胃就‘顶’了。这种饮食差异最初让我不太适应。”但后来乔伊开始慢慢喜欢上了北方的饮食,“今年春节回家,吃到家乡美食特开心,但一餐下来又好像缺了点什么,认真想了想,可能就是少了北方的那两口面吧。”
甄小铉家乡在江门,现在在广州一所高校读应用心理学专业,因为两地都在珠三角,饮食文化有些相似。“早茶、肠粉这些两地都有。同时广州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水果炒冰,是将水果混在酸奶、椰浆这些材料中炒成冰沙,吃起来口感丰富醇厚,我很喜欢。”
甄小铉的一名同学在外省读书,因为从小到大吃惯了汤粉汤面,每次放假回来,这名同学都要频繁打卡牛腩粉、牛腩面、肠粉、早茶这些当地特色食物,“大概是想把上学一段时间没吃到的都补回来。”她说,外地很多食物好吃是好吃,但多吃几次就发现,还是家乡本土的食物烹调做法最对自己的胃,“比如习惯了清淡,偶尔来一两次麻辣火锅是挺好吃,但身体还是会有些反应,不太舒服。”
调查显示,96.8%的受访青年在外地会想念家乡美食。进一步分析发现,90后受访青年这一比例最高,是98.6%,其次是85后受访青年(98.4%)。
参与本次调查的年轻人中,05后占0.8%,00后占25.7%,95后占28.1%,90后占26.4%,85后占18.9%。家乡在东北地区的占7.2%,华东地区的占26.5%,华北地区的占21.0%,华中地区的占16.0%,华南地区的占18.5%,西南地区的占8.5%,西北地区的占2.4%。
(丁香雪钰对此文亦有贡献,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元、乔伊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