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走进百姓家门才能打开心门

发稿时间:2023-12-08 06:0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宁迪 中国青年网

  3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提出的“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创举。站在时代发展的新起点,面对时代的新课题,“四下基层”如何发挥作用?青年干部如何用好这个“传家宝”?日前,在“四下基层”主题采访期间,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进福建,深入一线,寻找答案。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层峦叠嶂的山间,有美景也有险途。有些地方,车拐了许多道弯,才能看到远处的村庄和人烟,这还是在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的当下。可见35年前,下基层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艰难。

  那时,被称为“闽东老九”的宁德还顶着“老少边岛贫”的帽子。当地有的村子路很不好走,进村的“最后一公里”只能靠脚。习近平总书记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下基层调研的第一站就来到宁德古田。他非常看好古田食用菌产业,希望当地通过发展这一产业,破解发展难题。此后,这里的食用菌养殖产业不断壮大,老百姓的日子也变甜了。

  经济发展起来,也出现了新问题。政府希望农户们改善养殖条件,打破单一收益结构,初心很好,但起初老百姓意愿不高,自发动力不足。当地干部下到基层,了解到百姓心里的顾虑,开出对症的“药方”,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

  实践证明,“四下基层”就是一把打开群众心门的钥匙。政府和民众一条心,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越来越好。

  “见面和不见面感觉就是不一样”,福州市台江区苍霞新城社区主任告诉我们,无论科技多发达,想要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还是要靠“脚”。许多老年人不大会用手机,和他们微信沟通不如见面说。在一些老人心里,社区工作人员更像是自己的家人,和他们见面聊天有时比和自己孩子还多。时间久了,干部和群众的心贴得越来越紧。

  35年间,“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不断传承弘扬。在采访中,一些年轻人说自己是在践行“四下基层”时找准了前进的方向,更能理解为什么职场第一课要在基层上。

  一位驻村青年干部和我们讲起自己曾闹出的一个笑话,他到村里挂职后没听懂村民的方言,“他们嘴上说的‘土豆’(音译),其实是指‘花生’”。为此,做统计工作时,他还差点弄出错。深入基层之后,一些年轻干部和村民同吃同住,帮村民干活,对农村发展逐渐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青年干部践行“四下基层”,如何走深走实?采访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下基层,“下”不是结果,到基层更重要的是了解真问题,在察民情、听民意的基础上解民忧。只有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下基层才不会变成走过场。

  一位领导干部说:“下基层不是到现场听了说了就等于做了,要看企业认不认、群众认不认。”在基层开展工作,更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只讲道理不讲人情。在盛产白茶的福鼎市,我们看到这里的基层工作人员创新出“三盏白茶”平事法,把老百姓最熟悉的“喝茶”,融入到调解群众矛盾中,让百姓们边喝茶边解心结。

  行至晋江时,听到当地人打了一个比喻:“晋江市长是生产队队长”。仔细揣摩,生动且恰当。晋江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的初心,数十年如一日,企业爱拼敢拼的背后,政府更是拼劲干劲十足。在晋江的企业家心里,不怕去政府办事无门,更不怕找不到人,“企业有需要时,政府近在眼前”。晋江各级政府部门时不时会找企业家了解情况,有时想问题还会想在企业前头。在这种“鱼水共生”的环境下,市场得以“万木争荣”。

  从晋江的鞋服产业到福鼎的白茶产业,再到宁德的新能源产业,一路采访下来,我们感受到“四下基层”不仅是增进党群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作方法,而且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政府只有到一线了解企业的发展难题,帮助企业解决痛点,企业才能轻装上阵,心无旁骛谋发展敢创新,产业才能升级、经济才有活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宁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走进百姓家门才能打开心门
责任编辑:高秀木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