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民生无小事 实干解民忧

发稿时间:2023-12-08 06:0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田宏炜 朱彩云 宁迪 中国青年网

  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的社区老人给记者展示自己手写的福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宏炜/摄

  11月19日,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孩子们在村中玩耍,他们大多在下白石中心小学读书,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田嘉硕/摄

  在八闽大地,“四下基层”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逐渐推向全国。各级领导干部在践行“四下基层”过程中,体悟到只有沉下身子听民情、解民忧,才能交出一张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

  在福建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馆里,有一组照片,跨越了30多年,讲述一个连家船民家庭,从海上漂泊、上岸安家,到过上幸福小康生活的故事。

  连家船民生活的变迁,是当地领导干部坚持深入基层调研,践行“四下基层”,为民办实事的生动体现。

  3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亲自倡导推行“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如今,在八闽大地,“四下基层”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逐渐推向全国。各级领导干部在践行“四下基层”过程中,体悟到只有沉下身子听民情、解民忧,才能交出一张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连家船民得安居 新村新业迎新貌

  连家船民几代人的生活都曾被圈在海上和岸边。

  今年56岁的江成财是宁德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的村民,从出生到成婚,很长的日子里,他都和家人挤在海岸上一艘7米长、两米宽的木船中生活。船里堆放着食物、棉被和渔具等物件,船篷由竹条编成,为他们一家人遮风挡雨。

  走出船舱,是成群并排停靠的木船。20世纪90年代,下岐村511户渔民2000多人就住在这里。岸上没有村里的土地,村委会连个正式办公的场所都没有,要是碰到开大会的时候,大家就预先挑一处干点儿的滩涂地,搬个凳子,聚在一起开会。

  大家出海捕捞和生活休息都在船上,家连着船、船连着家,“连家船民”的称呼因此而来。环顾整个闽东地区,当时有上万名这样的连家船民还没有上岸定居。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多次实地调研连家船民的生活境遇,并主持了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

  自1997年起,宁德市先后实施了两轮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按照一户一宅60平方米无偿提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标准,共完成2.4万连家船民全部搬迁上岸。

  连家船民上岸安居后,在岸上从“搬上来”向“住下来、富起来”转变,成为一个新课题。

  有的村民一时之间难以适应,甚至想把船板拆下来,搬回岸上的家中,铺成床板睡。刚上岸的江成财也辗转难眠,他想得更多的是,“要如何在岸上扎根立足?”

  江成财家中没太多积蓄,为了赚钱养家,他先到池塘务工,学习养殖技术,后来又带领村民承包池塘养殖海蛏。到2004年左右,养海蛏赚的钱让江成财开始有了些积蓄,他到农村信用社办了自己的第一张储蓄卡。2005年,他又用养蛏赚的钱,带领10多名村民从事建筑领域的桩基工程。伴随着生意渐入正轨,江成财逐渐习惯了岸上的生活。

  今日的下岐村,整齐划一的鹅黄色村居一栋栋依山向海而立。走在村里,街道平整干净,路旁村民种植的花卉盛开。村里的孩子们在路上嬉戏打闹,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街头巷尾。

  当地政府引导广大村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海洋捕捞、商贸服务、建筑工程等产业。村里为村民们举办技能培训班,拓宽务工渠道,支持村民就地转产转业、自主创业。为了拓宽水产销路,村里还依托电商平台,树立特色品牌,以“党建联盟”的形式“大手拉小手”,推动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

  如今,下岐村的村干部还打算把村民发动起来,利用依山傍海的地理优势,向渔旅融合的方向发展。渔旅融合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改善村容村貌。

  今年11月下旬,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陈凌把村民召集到村里新建的休闲长廊上,跟大家开议事会,讨论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的问题。

  自2018年起,下岐村已陆续对村居外立面、街道等做了统一规划改善。在“四下基层”主题采访活动中,陈凌向记者介绍,他们现在议事的这条休闲长廊就是改善的成果,“这里过去是一块荒地,附近的村民习惯把生活垃圾和污水都堆积排放于此,气味大,蚊虫多。”

  陈凌他们多次走进这片“垃圾场”附近的村民家中,与他们沟通谈心,不断阐明共同改善和维护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们着力建设可供村民开展公共活动的空间,让大家切实看到村容村貌的改变。

  随着村容村貌不断改善,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有不少周边游客到下岐村赏海景、尝海鲜。就在今年,下岐村还办了几场活动和晚会,还有真人秀节目来此取景拍摄。不少村民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把自己的房子改成了民宿,供外来游客住宿。

  陈凌告诉记者,他们最近一次讨论的是调整村居空调外机和安装隐形防护栏的问题。“这个问题听起来不大,但涉及村民切身利益,小事即大事。”他觉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想推动家乡更好发展,必须要坚持“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没有调查研究,就不能轻易做决策。

  “纸褙苍霞”变新城 民生改善大跨越

  “纸褙苍霞”的岁月是在调研中结束的。

  2000年夏天,有关福州市苍霞棚屋区改造的政府调研,在狭窄的木屋里进行。参加过调研的棚屋区居民唐庆旺向记者回忆,“过去,家里9口人住在20平方米的棚屋里,屋子靠木板拼接而成”。

  苍霞棚屋区地处闽江之畔。20多年前,住在这里的人们习惯了江水来袭时打开木门引水,待洪水退去,又用报纸糊一次内墙。这是“纸褙苍霞”名称的由来。“以前屋子里没有吃饭的地方,三餐都坐在家门口解决。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个大一点的新房子。”唐庆旺说。

  那次调研过后,苍霞棚屋区拆迁改造工作很快启动。时隔一年后,3000多户、将近1万人搬进了新房。唐庆旺的新家有60平方米,刚进毛坯房时,他的心怦怦跳,“太激动,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

  现任苍霞新城社区主任王露露,是在苍霞棚屋区长大的本地娃。这位社区主任大部分时间穿梭在社区里,了解居民的需求,争取把问题在社区内就地解决。“社区工作不是坐办公室。”她说,这片社区有很多看着她长大的老人,还有和自己一起玩到大的同学朋友,苍霞新城社区是她的工作地,更是她的家。

  2021年9月,福州市台江区委、区政府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对苍霞新城片区进行改造提升。在改造过程中,王露露经常和同事入户调研。“我们社区老年人比较多,入户基本上每天都在做。即便现在手机联系很方便,但要了解他们的诉求,还是要靠‘脚’。”她告诉记者,以社区楼顶改造为例,从2021年开始,他们的工作根据入户听取到的社区居民意见,不断改进。

  开在苍霞新城社区里的裁缝铺和理发店,就是听取民意的成果。过去,这些铺子都是流动在小区外的闲散摊位。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和问询了社区居民意见后,了解到大家对这块服务需求比较大,便把这些小摊统一规划进便民服务驿站。

  目前,苍霞新城已建起社区民生综合服务中心、长者食堂、可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儿童梦想乐园、便民服务驿站、党群共享空间等。

  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期间,苍霞街道党工委、各社区党委还推动了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地。比如,为了及时了解社区内独居老人在家的安全情况,街道和社区为他们安装了居家智能水电表。如果检测到老人家中出现持续低水量、持续高水量、高峰零水量等异常情况,相关数据会及时传送给社区工作人员和家属。发生预警后,社区网格员会第一时间上门查看老人情况,完成快速反应处置。

  一饮一啄系民生 敬老孝老小见大

  “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在福建各地各处“生根发芽”。在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每到饭点,庆城社区长者食堂·学堂里就飘出阵阵饭香。中午时分,许多老人来到这里用餐,有的还带着孙辈。

  据统计,福州市当前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有145.08万人,人口老龄化程度达21.13%,位居福建省首位。近年来,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各级领导干部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经常深入社区和群众进行调研,提高为老服务能力。

  1982年出生的卓宇枫16年来一直扎根在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的社区最基层。提到自己工作多年的庆城社区,她张口就能报出社区有多少栋楼、多少个小区:“我们这里有65栋楼23个小区,1万多名居民里老龄化占比将近20%。”如何做好为老服务,是基层社区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老龄人口增加,这几年,老人的居家生活成了大事。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和调研时,发现很多老年人对日常的做饭、吃饭犯了难。有的出去买菜少,老两口一天也吃不多,还要洗洗涮涮的,觉得很麻烦。一些小区兴起了老年食堂,住在庆城社区的老年人也盼望着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经济实惠的热乎饭。

  鼓东街道和庆城社区干部开始着手想办法,积极向上沟通协调,最终在鼓楼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与福州市城投集团开展合作。

  2022年9月21日,作为福州市首个“明厨亮灶”长者食堂,庆城社区长者食堂·学堂以“政府搭台建设+企业运营管理”方式正式营业。截至目前,该食堂已累计助餐服务1.7万人,日用餐人数约400人。

  庆城社区党委副书记林小玫介绍,老年人只要持银龄卡用餐即可享受“一荤一半荤一素”9.9元套餐优惠;每餐可选菜品达十余种,根据老年人口味精心搭配、确保营养均衡。“福州养老”小程序上还开通了线上长者食堂。食堂可多时段提供多种菜品供选择,既有堂食,也有外送,方便老人就餐需求。

  林小玫说,食堂除了满足老人的用餐需求,还采用“1+N”模式,联合党支部平台,联动属地街道、社区及相关共建单位,把闲置空间和时段利用起来,把社区长者食堂转为长者学堂。

  学堂引进了专业的社工队伍,推动“五社联动”,链接养老公益组织,开设长者“十点钟课堂”、养生讲座、金融反诈、书画交流、摄影课、手工DIY等线下学习课程,搭配线上“空中课堂”。此外还邀请律师给老人提供法律咨询、医生给老人做健康义诊,丰富社区长者“近邻”精神文化生活。

  进入食堂,记者观察到,在一处半开放式空间里,一群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拿着画笔绘制数字油画。沿着走廊再拐两道弯,另一个房间内,一名老人在练习书法。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和邻里互动。”卓宇枫说。

  在社区的日子长了,这里的老人渐渐就像家人一样,社区的青年工作者感觉自己就像是老人们的孩子。入户时,经常有老人拉着他们的手唠家常,“老人的需求很简单,他们有时候也和孩子一样,需要陪伴。”卓宇枫和同事感到,他们和老人们越走越近,越来越亲,“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关爱,我们工作上也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近年来,福州市始终聚焦解决老年人最现实、最迫切的“一餐热饭”问题,创新打造独具福州特色的“长者食堂+”服务品牌,带动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协同发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据悉,福州市目前已建成长者食堂共528家,提供餐位2.13万个,惠及辖区61万老年人,年均可提供助餐服务88.63万人次,并吸引更多老年人走出“小圈子”,走进“长者食堂”,参与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宏炜 朱彩云 宁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民生无小事 实干解民忧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