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阳春市八甲中学发生的一起“三人殴打一人”校园暴力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此事之所以引人瞩目,主要是因为被打者伤情极重。据受害学生廖某某家属透露,该生送医后一直没有恢复意识,目前仍处于生命危险当中。
12月6日,阳春市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证实了主要打人者江某某在同班同学黄某某的协助下,“手持扫把棍敲打廖某某后脑部”“用拳头快速打了几拳头部”的情况,表示该市已迅速成立专门工作组,组织公安、教育、卫健以及八甲镇等相关单位有序开展伤者医治、事件调查、伤者家属安抚等工作。此外,据澎湃新闻报道,该通报并未提到的第三名施暴者,也已经在接受调查。
在官方通报中,阳春市教育局详细描述了这起校园暴力事件的事发始末。从双方发生口角到廖某某身受重伤,整个过程仅发生在一个大课间里,看起来很像寻常的学生打闹。打人者的家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使用了如“小孩打架”这样的表述。打人者使用的工具,不是什么杀伤力巨大的武器,而是班里常见的扫把和自己的拳头。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共同说明了一件事:校园暴力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学生之间的任何暴力行为,都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具体到这起事件中,引发双方口角的,可能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打人者在动手之前,也未必抱着多狠的“杀心”。但是,因为他们对规则缺乏敬畏、对暴力不知节制,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受害者即便能挺过这一关,其健康也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加害者的人生从此也将被打上洗不掉的烙印。对此,打人者及其家庭无疑要在付出法律代价的基础上深刻反省。对此负有间接责任的教师与校方,乃至在新闻中看到此事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应有所反思,在未来加强对校园暴力问题的重视,尽可能“抓早抓小”。
在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中,校园暴力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智与价值观尚不成熟,对是非问题未必有清晰的判断,也容易冲动亢奋,因此很有可能在与人发生冲突时,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对此,教育工作者往往以教育引导为主,教育惩戒为辅。对那些程度看起来较轻的暴力行为,一些教师甚至不以为意,觉得“小孩子打打闹闹也没什么”。
在一定程度上,这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成长的宽容态度。然而,抱有一颗宽容之心固然没什么不对,但对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工作者更应切实负起责任,不能有半点轻慢。从道德品质的角度出发,一名学生以错误的方式使用暴力,只要能受到正确的教育、发自内心地有所悔改,未必不能顺利成才。但是,如果其行为意外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再说什么都为时晚矣。
一次口角、一场“打闹”,在事发时可能显得无足轻重,也很可能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但是,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阻止甚至放任这类行为,迟早要酿成大祸——不在校园之内,就在校园之外。只有防微杜渐,看到学生存在暴力倾向就立刻制止,以更严厉的方式禁止学生使用暴力,才能及时掐灭校园暴力的苗头,让校园更加安全、学生的心智更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