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沧海一粟”是后人抄错了?台北故宫展苏轼真迹证实应是“浮海一粟”

发稿时间:2023-11-30 14:55:00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岳怀让 中国青年网

  “沧海一粟”是人人琅琅上口的成语,比喻事物渺小而微不足道,语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

  据岛内媒体中时新闻网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根本不是“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导致错误以讹传讹,误传千年。

  《赤壁赋》共有前、后2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3年后,于元丰五年(1082年)写下的作品。当时苏轼是黄州团练副使,先后2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其中《前赤壁赋》便写于首次游览赤壁时,目前现存唯一的亲笔手书,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前赤壁赋》,可见原文写着“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并非是沧海一粟。至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有研究学者曾推测,可能是“沧”和“浮”字形相近,加上真迹只有少数人能看到,才会在传抄或出版印刷过程中误植。

  报道认为,从语意来看,“沧海一粟”指的是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浮海一粟”则是浮在海面的一粒米粟,显然后者更具意境,也更加合理。对此,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坦言,可能是后世抄写错误,但其实上述两者意思都说得通,目前通行最多的版本是“沧海一粟”。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去年8月就曾刊发文章《<赤壁赋>两处异文成因及文意重新解读》提到,与世传刻印本《赤壁赋》中的“渺沧海之一粟”“与子之所共适”不同,较早的苏轼手书墨迹本作“渺浮海之一粟”“与子之所共食”。

  文章认为,其实两处异文是文本传抄过程中因草书形似造成的讹误。通过对苏轼的语言使用习惯及文本意蕴的考察来看,手书墨迹本应该更符合苏轼文章本意,这或可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责任编辑:纪佳琦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